摄制组认真记录着张奶奶的讲述。
张导演悄悄对林淑梅说:“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就在这时,张奶奶的孙女又找出了一个老相册。
“这是奶奶年轻时的照片,”
她翻开相册,“您看,这张是她在作坊里教徒弟的场景。”
照片虽然发黄,但清晰地记录了当年的情景:年轻的张奶奶正在指导学徒操作缝纫机,墙上贴着“质量第一”的标语,工作台上摆满了布料和工具。
“那时候啊,”
张奶奶回忆道,“学一门手艺不容易。徒弟要先学量体、裁剪,然后是缝纫基本功,最后才能独立做衣服。有的徒弟急着想快点学会,我就告诉他们:手艺是慢功出细活,不能急。”
林淑梅若有所思:“张奶奶,您说得对。现在虽然有了先进的设备,但工匠精神永远不能丢。”
正说着,张奶奶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我柜子里还有一本老笔记,是我当年记录各种制衣技巧用的……”
张奶奶的孙女从柜子深处找出一本已经发黄的笔记本。
本子虽然旧,但保存完好,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裁剪技巧和制衣经验,还配有手绘的图样。
“这是我的‘工作宝典’,”
张奶奶笑着说,“每次遇到新的款式或者特殊的工艺,我都会记下来。后来教徒弟的时候,这本笔记就成了教材。”
林淑梅仔细翻看着笔记本,发现里面不仅有技术要点,还记录了很多生活细节:某个顾客的特殊要求,解决困难时的心得体会,甚至还夹着一些老式服装的剪报。
“张奶奶,”
林淑梅说,“这本笔记太珍贵了。我们可以把它展示在博物馆里,让更多人了解那个年代服装工匠的工作状态。”
张导演也很感兴趣:“我们可以根据笔记本的内容,还原一些典型场景。比如这里记载的一件特别复杂的旗袍制作过程,就很有代表性。”
就在这时,张奶奶的孙女又有了新发现。
“奶奶,这是什么?”
她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泛黄的照片。
张奶奶戴上老花镜仔细看:“哎呀,这是1956年全市手工业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的照片。那年我因为改进了一种袖口缝制方法,获得了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