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天使回京

来的时候,大家以为是新县令要颁什么政令,待听说,白靖安想要给村里修路和学堂,一群老头儿激动得差点没晕过去。

白靖安考上探花,并且还被天子亲赐为伯爵,村里也只是名声上听着更好听了些,村里人更尊重了他些。

如今,他提的这两件事,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为村里人谋好处了。

一番商量下来,同白靖安设想的大差不差。

一是学堂。

学堂的建设费用和前期请先生的钱及书本笔墨这些,都由白靖安负担。

后期族田产出后,则由族田的出息维系,族学归属白氏族人,但凡白氏族人只要年满5龄,无论男女都可进学。

村里的外姓人也可进学,无须承担学费,但笔墨之类则需自己承担,另外,先生的饭食则需要所有学生轮流负担。

二是修路。

要么不修,要么就修好些。现有的路扩宽至可容两辆马车并行,用石灰拌河沙及碎石做三合土压实。

这样修出来的地面,不仅平实还十分坚硬,用上二十年也不带坏的。

人工的话,就一家出一个,左右现在田里的事情也算不忙。

西递村紧临淦河,前朝的时候,清河县城在上游还没搬下来,来往的商贸船只,很多都在这里停靠补给,时间一长,也就得了这么个名。

沿河岸包括旧码头在内,上下十数里的河滩上都是鹅卵石。

河岸上,随便掀开一块草坪,那下面都是厚厚的细沙。

西递村不少人家沿河岸的田地都是沙地,就是白靖安家也都有十多亩沙田。

总之,这般天然的建筑材料,不用白不用,还省了一大笔钱,只是多费些人工罢了。

最后两项归总一算,总数竟也超过了六百两之巨。

白靖安之前有卖人参的银子,后有镇国公府送的谢礼,后面成了伯爷,陛下还赏赐了不少金银,虽说不上家资颇丰,六百两也还是拿的出来的。

当即让林氏取了六百两银票来,言明多退少补。

办好这两件事,白靖安也算放下一桩心事,他已交待了牙行,或有合适的田地,务必第一时间通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