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呢,很可惜,宋人发明了龙骨结构之后,有一个很大的思维局限性:榫卯结构。

也就是说,最理想的龙骨,是用一整根木头组成。如果船太大,没有那么长的整根木头,怎么办呢?宋人不是用钉子,而是用榫卯结构,将两根木头连接起来,作为龙骨。

榫卯结构连接的龙骨,看起来巧夺天工,用在内河航行的表现也不错。

但是,用在海上就效果很差了,遇到暴风的效果更差。

结果,大元两次远征扶桑,一千多艘战船虽然都有龙骨,却因为榫卯结构被暴风吹散了架。

眼见这“龙骨”如此不堪用,扶桑虽然俘虏了不少工匠,却没把龙骨用在他们的战船上。

事实上,哪怕到了历史记载中的万历时期,扶桑和大明、朝鲜的战争中,战船上也依旧没用龙骨。他们的作战方式,依旧是远了射箭,近了进行跳帮战斗。

朝鲜名将李舜臣,针对扶桑海军战术的特点,发明了龟甲船——在战船上蒙上一块木板,再盖上铁皮,钉上钉子。扶桑人的“焙烙火矢”烧不着铁板,跳帮战术只能跳到钉子上,就完全失效了。

靠着这龟甲船,李舜臣经常以一打十,甚至以一打百。历史记载中,李舜臣的龟甲船还不到十艘,却在和扶桑人近万艘船的战争中,打出了赫赫威名。

不管怎么说吧,扶桑人自以为非常先进的战船,其实是非常原始的!

明军的战船呢?

现在的明军战船,却是帆船时代的最高成就——飞剪船。

飞剪船的龙骨非常结实,无论长途远航,还是互相撞击,都毫无问题。这只是它非常不起眼的优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