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个问题……”朱元璋微微沉吟了一下,随即眼前一亮,大手一挥道:“诶!有了!派国子监的学生去!”

“派国子监的学生去?”

“对,咱就是要用那些学生担当大任!那些国子监的学生都聪明得很,他们去吐蕃的驿站,学吐蕃文,识吐蕃字,了解吐蕃的民间风土人情,熟悉吐蕃的民间疾苦,向吐蕃百姓传达朝廷的各项政令……嗯,就以三年为限。三年以后,这些去吐蕃的学生朝廷从优录用,整好安排他们在吐蕃做流官。安排不了的回内地,朝廷照样从优录用!”

必须说明的是,虽然从朱元璋自封为吴国公开始,到现在都近二十年了。

但是,直到现在,大明依旧是没开科举的!

那么,朝廷如何选拔朝廷官员呢?

两个途径!

一个是从原来的应天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国子监,直接选拔学生为官。完全可以说,国子监的学生,就是大明预备的官员了。而且是朱元璋、朱标亲自培养的官员。

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察举制。也就是说,地方官或者朝廷高官,觉得某个人有才,就可以向朝廷举荐其做官。

至于效果么……好吧,其实还不错。

察举制是汉代以前流行的选拔方式,科举是唐以后流行的人才选拔方式。论起总体先进性来,当然是科举优于察举的。

但是,还是那句话,同样的招式得看谁使。

大明作为一个新兴的势力,朝气蓬勃,朝政总体清明。大元作为一个腐朽的势力,日暮途穷,总体腐朽堕落。大明用察举制,照样能干翻有着科举制的大元。比如刘伯温是大元进士吧,还不是为朱元璋效力?杨维桢是大元进士,坚守气节没为大明效力,但腐朽的大元也不让杨维桢为它效力不是?简而言之,大明年轻力壮,乱拳打死了老师傅!

不管怎么说吧,现在国子监学生的行情是出奇的好。这些学生的前途,也完全是在朱元璋的一念之间。

朱元璋直接,把今年毕业的国子监学生,大部分扔去吐蕃了。

他们就是大明洒向吐蕃的一粒粒种子。

现在是艰苦了些,甚至有些人可能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叛乱,殒命于吐蕃。

但是,富贵险中求嘛。那还有平定叛乱,脱颖而出的呢?

就是不遇到叛乱,以后吐蕃的流官,那么多官位,朝廷不用他们又能用谁呢?

可以想见,以后吐蕃的封疆大吏,各级流官,大部分就是今年这些国子监学生一系了。就是出几个立下军功的侯爷,也未可知!

那些回到内地的,优先录用,也会快其他人一步。而且,既有边关经验能吃苦,又熟悉内地,本来就是朝廷需要重点培养的苗子好不好?

以后,他们中间,出几个帝国宰相、帝国元帅也不是不可能!

总而言之,对于这些国子监的学生来说,吐蕃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

朱标道:“其他待遇,咱们也要跟上。儿臣以为,国子监学生,去吐蕃的驿站任职,每年的俸禄,应为同等级官吏的三倍左右。另外,所有吐蕃流官,一律俸禄是内地的两倍。”

“什么?国子监学生,俸禄是同级官吏的三倍,去为朝廷开疆拓土?以后,就做吐蕃流官?甚至,回来重用?”詹同听着都有些热血沸腾,道:“名利双得,这……这比当初的班超班定远,都要爽利许多啊!如此好的条件,微臣若是年轻二十岁,都要主动请缨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