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的道理,水运之成本,还不到陆运成本的一成。而海运的成本,又只有河运的三成!另外,要维持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本身就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所费恐怕不在水运本身的成本之下。所以,大元朝廷选择了最便宜的。”
“但是,海运也有巨大的缺点吧?”
“确实如此。”朱标道:“海运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安全。海上风大浪急,船行海上比陆地上要危险得多。非但如此,海运之所以比河运便宜,就是海船比河运要大得多。 那么,海船倾覆,损失也要比河运大得多。”
事实上,海运这个缺点,是明代依旧选择用漕运运粮,而无法恢复海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的洪武时期,国都在南京,漕运的问题并不存在。
朱棣迁都,才需要考虑漕运的问题。
然而这时候,朝廷各项制度,已经非常完备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大明官员们的面前。
海船沉了算谁的?
不追究官员的责任,岂不是官员整好趁机飘没?
追究官员的责任,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石粮食,甚至几万石粮食,这粮食关系着朝廷官员的俸禄,关系着国都周围驻军的稳定,那是掉脑袋的罪过!这责任谁担得起呢呢?
官员本身,就是极端厌恶风险的。
所以,刚一有人提议,马上就被朝廷官员们强按了下去。
后来,倭寇起于东南,大明施行禁海之策,这海运之事更不可行了。
朱标道:“但是,儿臣相信,随着各种航海技术的改进,海运的风险降到极低的程度。父王,您想想……”
现在白虎殿中,就摆着一个精心制作的天下形势沙盘。
朱标直接来到那沙盘前,道:“父王请看,朝廷的海军,可以东定扶桑,北达高丽,可以控制渤海以通塞北,可以南绕大洋以控天竺。再行向西,兵发地中海,寰宇万国尽在掌控之中!万舟竟发,运兵运粮,成本比陆地降低数十倍!掌握如此广大的疆土,终将成为可能啊!”
“这样啊……”
朱元璋又仔细想了一会儿,道:“标儿,你说海运有如此伟力,咱没读过你那么多书,着实不知到底可不可行。不过……咱现在可以确定两件事。”
“哪两件事?”
“其一,当前,咱们就专心以应天为都,不寻求改变。以后,待江山一统,咱们再仔细商议,这国都到底要不要变,即便要变,到底迁往哪里。”
“其二呢?”
“其二,标儿,你很好!”朱元璋重重地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道:“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有两句话总是不会变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标儿你要天下人人不仅温饱有余,还能读书明理,可称谋万世了!你放眼四海寰宇万国以定国都,可谓谋全局不限于华夏一域!好!很好!从这眼光来看,咱不如你!”
这是朱元璋的心里话。
青出于蓝,望子成龙,是每个父亲最为高兴的事!朱元璋也不例外!
如果,朱元璋愿意承认,当今世上有人超过自己的话。那肯定是他自己的儿子!
而且,朱标将目光投向寰宇万国,以此来考虑国都,甚至考虑朝廷大政,确实是朱元璋之前从未想过的,令他大生眼前一亮之感!
虽然,他还不能确定朱标所言,到底是对是错。但是,那有什么?即便错了又如何?
这又不是要马上实行,若是朱标虽有如此能力,却连想都不敢想,那才是不配为朱元璋的儿,不配为华夏之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