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过后,三人不可避免的谈起来齐梁平贪污的事情。
其实在这件事情上,朝廷突然改了救济金的数额,却没有对外告示,也是造成贪污的人过了这么久,都没被发觉的原因之一。
只是他们作为臣子,总不能说这是皇上跟朝廷的责任。
三人一致的认为,只要信息传播到位,齐梁平这种类型的贪污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就算有人胆敢尝试,也能立马发觉。
温时宴想了想道:“其实有些地方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不通人烟,我游历过许多的地方,即使再偏僻的地方,也都会有行脚的商人。”
杨曦明白他的意思,道:“若非是大家感兴趣的事情,这些商人也不一定愿意传播消息,并且在口口相传的途中,很容易便会出错。”
这是早就被秦洛川否定过了的方法。
于是他问温时宴,“那在你游历过地方,读书人跟书院数量如何?”
温时宴虽然不明白他要怎么做,但也大致猜到了他这么问的缘由,认真道:“自先皇开始,便兴办书院,倡导子民多读书识字,因此几乎每个镇上都会有书院,即使偏僻一点的镇上没有,县里也会有,读书人更是不少。”
秦洛川闻言便直接把那日同商清月说过的计划又跟他们说了一遍。
那日跟商清月讨论过后,计划更加的完善,从头到尾说完之后,杨曦跟温时宴沉默了良久,接着同时问道:“你是怎么想出这些主意的?”
从他们修编史籍,秦洛川提出新的体裁跟记载方式,就让两人震惊不已,这回这个创办书刊的打算,在他们看来,更是绝妙的想法。
秦洛川摸了摸鼻子没做声,总不能说这些都是他在别的世界学习到的吧。
等两人消化完这个信息后,温时宴考虑了片刻,然后道:“就按你说的办吧。”
秦洛川反而迟疑了,问道:“你不多考虑一段时间吗?”
“这有什么好考虑的,”温时宴道,“这事能不能办下来还另说,就算办下来了,能不能长久也还不知道。”
而且秦洛川的好意他哪能不知道,三人现在修编的史籍顶多明年春天就能完成,到时候秦洛川跟杨曦肯定会被提拔到别处,而他既然已是驸马,哪还有提升的可能,就连翰林院都没法长久的待下去,跟担任点卯都不用去的闲职相比,他还是想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