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吴苟再徒步走一两个小时的坎坷的山路,到附近几个村子间唯一的小学上学,等吴苟到了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七八点钟了。
等到下午四点放学之后,吴苟再走同样的山路匆匆忙忙地回家,帮助一家人准备晚饭。
等到晚饭好了以后,吴苟的爸爸妈妈就从地里面回来,一家人吃好晚饭,妈妈会和吴苟一起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
等到所有人都进了房间之后,吴苟才会在房间里点一盏小灯,开始挑灯学习到十一二点。
就这样,吴苟读完了小学和初中久年,等到初中毕业以后的时候,吴苟的爸爸就不让吴苟上学了。
其实,吴苟的爸爸妈妈也不是全然不喜欢吴苟,只是对他们来说,儿子总是比女儿重要,再加上,吴苟又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所以经常被忽略或者承担更多的责任。
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能够读完义务教育,已经是不错的文化水平了。
很多孩子在义务教务阶段就“辍学”。保留学籍,但是不去学校,对于这种情况,书记也没有办法,更何况,村里很多人皆是如此。
吴苟离开学校之后,一开始在家里帮忙种地,过了两年之后,吴苟决定,要离开山里,到外面去看看。
吴苟一直渴望大山外面的世界,她虽然处在大山之中,但她从课本那里、从老师那里,知道了外面的世界。
吴苟的爸爸听了吴苟的话,沉默了一会儿,从房间里拿出去了吴苟的身份证,给了吴苟,再也没有多说一句话。
吴苟看了自己的身份证,原来,吴苟一直有她的大名,正是吴苟。
几天之后,吴苟就搭着书记到县里开会的车,离开了她生活了十八年的大山。
说是一个县,但是因为过度贫困,所以看上去,也全部都是灰扑扑的,没有什么光泽。
但是,县里面的很多东西,对吴苟来说,都是很惊奇的,都是从未见过的。
吴苟从家里出来的时候,爸爸给了她几百块钱,为了生存下去,吴苟在县里找了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