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师徒缘断,不如归去

姚广孝闻言一愣,朱元璋提出来的问题,超出了他的预料。

张异与皇帝之间的选择?

当朱元璋将张异和自己摆在对立面的时候,姚广孝已经明白了什么?

老朱见他久久不回,冷眼看着。

姚广孝想了一下,跪在地上说道:

“臣与师父的缘分,也是陛下所赐,臣自然是陛下的人!”

不管他所言是真心还是假意,至少朱元璋听进去了。

他对姚广孝的回答,十分满意。

“有你这句话,朕以后会重用于你!

朕问你,张异交给你的东西,你可有把握推行?”

姚广孝想了一下,说:

“可!”

“那朕再问你,朕从地道出宫那日,你为什么会知道地道出口在那里?”

揭开了王朝开始衰败的开始,朱元璋没想到,他如此努力的制定各种祖训,就是希望大明的江山,能延续许久。

可你们若是造反,或者用别的手段对付陛下,大家终归还会留着一份情面。

封建社会,所谓的律法,不过是皇帝的一念之间。

“先生,权力的丧失,已经是无可避免。

等到他们走后,宋濂才从装睡的状态醒过来。

忠君爱国,乃是臣子本分。

十年离家,如今再度回归,身边能剩下来的朋友,竟然也只有眼前人。

张异其实隐约暗示了一个问题,就是君王不能轻易去改变自己制定的法律。

好在圣学根基不断,我们也不算愧对先贤。”

尤其刘基隐约知道,张异入狱,还是因为替自己求情。

都不配在这个问题上指责陛下。

不过胡惟庸说过的话,还在他脑海中盘旋。

“夫子不想死了?”

因为程朱之学,就是不可忤逆的圣言,哪怕是提出些许质疑,都是大逆不道。

如何制定合理的反腐制度,如何执行。

大家还不是坚强的繁衍着?

但不管多好的制度,终归还是要有人执行!

一炷香后,

张异已经跪在御书房中。

北方工业区的事,就是大明未来几年最重要的规划之一。

张异见刘基故意引导,将话题转到此事之上,他也有些头疼。

张异讲明朝数百年的历史,一一说给朱元璋听。

他低头道:

“太子殿下!”

“行,我也祝大师前程似锦,一帆风顺!”

老朱甚至能隐约听到张异的暗示,其实对于律法破坏最严重的,就是皇帝本人。

姚广孝对程朱之学的批判,让他受到天下人的口诛笔伐。那时候的宋濂,刘伯温等人,也没觉得读书人的做法有什么不对?

明明姚广孝只是发起一场辩论,但这场辩论还没开始发生,就已经被天下士子彻底打上妖人的标签。

既然是无道之人,所谓的自绝也只是徒增笑柄而已……”

张异听老朱提起徐妙云,登时有种老王被抓的感觉!

好在老朱没有在这件事上纠缠,而是继续跟张异研究大明会出现的问题。

“朕好像已经很久没有听你说过,关于未来的事……”

姚广孝!”

张异眼看日暮西斜,饥肠辘辘。

二人皆是阶下囚,聊起过往,倒也开心。

他不仅仅是气愤朱允炆违背他的祖训,而是他的手段也显得愚蠢无比。

张异和刘伯温的对话,彻底结束。

张异自然而然站起来,走到朱元璋身边,对他提出的疑问,耐心回答。

姚广孝的额头,已经冒出冷汗。

其实他自己也明白,张异不可能对他产生别的心思。

“臣在!”

最终,姚广孝叹了一口气:

张异停下脚步,和姚广孝四目相对。

当他默认胡惟庸当造反的正义性的时候,其实他心中已经无道可言。

姚广孝终归还是回到了他本来的命运轨迹。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压制理学,乃是大势所趋!”

“也许以后,理学中人,也可以学会跟天下人和平共处了!”

张异自嘲一笑,突然想清楚了一切。

那位君王如果触及逆鳞,他冷酷起来,并不会顾忌任何人的身份面子。

沿着京杭大运河,大招一条产业之路。

修仙的嘉靖……然后到在歪脖子树上吊死的崇祯。

臣觉得……”

朱允炆削藩,让朱元璋火冒三丈。

一句国师,让张异隐约明白一些事。

城门口,张异见到了朱标。

老朱若有所思,只是盯着张异。

“也许,是朕错了……

……

张异自言自语,头也不回地走出了皇宫。

但同样的,这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千古难题。

“见到你想见到的人了?”

或者,有别的想法?”

张异谢绝了太监的引路,只是慢慢走着。

很简单,因为诸位的傲慢,导致了陛下扶持起另外一股力量。

张异只觉得是自己多想,转头跟着周通,走到皇宫派来的马车之前。

“臣和夫子聊过,他们似乎有些后悔之意!

理念,信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值得和性命相提并论。

“国师大人,陛下让姚大人前来接你,前往皇宫……”

朱元璋头也不抬,声音冷冷清清。

也别说小道说话难听,

无论是那位要以死殉道的宋濂,还是那些被陛下收拾的官员,

刘基脸上,满是悲伤之色:

“陛下如此羞辱圣人,圣学,非明君所为……”

别的不说,就说宋先生,他可曾在胡惟庸造反的时候,站出来指责胡惟庸?”

张异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占了一个情字。

张异和姚广孝各自行礼,错身而过的时候,姚广孝似乎说了什么,让张异愣住。

张异的回答显得风轻云淡,他的淡然也让刘伯温高看他一眼。

只是,以后尔等需要接受,别人的批评罢了。

姚广孝将那日的情况,一一道出。

他龙行虎步,让张异有些熟悉。

姚广孝只是回了一句:

“都是您吉人自有天相,非贫道之福。”

宋夫子他殉什么道?

张异一句话,等于跟皇帝交出底牌,他并不是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只是从天书上看到了一个固定的未来。

陛下认同理学的道,但他和大家争的是权。

让姚广孝带着圣旨,亲自前往诏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