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新官未上任,先烧三把火
《纪效新书》虽然被张异抹掉了有关于时代背景的元素,但其中的某些东西,依然逃不过常遇春的法眼。
他初时觉得这本书什么都好,尤其是练兵部分,已经说到极致。
就算自己再写一本书,也不太可能超越此书。
后来再看下来,这书对战术,战斗的理解,似乎与他想象中的不同。
或者说,这本书对战斗的要求,并不如北伐那般波澜壮阔。
朱元璋也是军事大家,战略家,他有常遇春的体型,马上也看出问题来。
“这书中的练兵征伐,更适合……地方上的战斗小规模战斗?”
“对,陛下,这书上的战法,更加适合千人,数万人的小规模战斗,陛下看这鸳鸯阵……”
常遇春给朱元璋讲了他对这本兵书的理解,朱元璋眼中的神采,逐渐明亮起来。
他大概猜到这本书的来历了,这一定是一本来自于后世之人写的关于抗击倭寇的练兵书。
老朱将这本书的来历猜得八九不离十。
同时,他也明白这本书价值所在。
随着大明逐步统治天下,军队的属性从夺天下,逐渐开始带有部分守天下的属性。
大明广阔的土地上,依然需要许多士兵维护治安。
刘基给朱元璋提过建议,既然天下安定,朝廷的职能也发生转化。
除了边军和京军之外,地方上的军队建设,也要有个规制。
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这些地方军如星点,分布在大明广阔的土地上。
关于他们的战斗力建设,自然也是一个大问题。
当年红巾军起义,第一个面对的就是前朝的卫所军,若非地方上的军队战斗力低下,也不会有南方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军崛起。
《纪效新书》上对战法的阐述,最为适合这种以数千人为一卫的地方军。
而如今大明腹地大抵算是天下太平,虽然偶有起义。
可问题都不算太大。
唯有一些地方,在军制上,这些地方上的军队主要是地方军,可他们也要承受边军一样的战斗频率……
这就是大明沿海诸省,从北到南一路下来的沿海守军……
“臣研究过今年山东和苏州那场大捷,陛下有心算无心,确实给倭寇造成沉重的打击!
可这倭寇之乱,终归不会因为陛下海禁而平息,海禁可以解决那些吃里扒外的江南富户,但解决不了真正渡海而来的倭寇!
我大明漫长的海岸线,这些土地,其实都是战场!
在水军不行的情况下,地方卫所承担着保护百姓的重任,关于他们的训练,不应弱于边军……”
常遇春侃侃而谈,还将一副地图给拿出来,跟朱元璋研究:
“山东以北不说,吴地、浙江,乃是天下之粮仓,这沿海数百里幅员辽阔之地,难道要拱手让与敌人?”
自然不可!
沿海的州府,是倭寇经常入侵之地,但也往往是经济发达之地。
这些地方无论是农耕还是商品经济,都不容有失。
倭寇最大的麻烦是来无影去无踪,有退路……
大明最快组建好成建制的水军,大概还需要等三年后的舰船下水。
在这之前,卫所军队沿海一带的防护,也是十分重要的事。
常遇春的提案,是狠狠操练地方军。
至少,沿海的地方军,必须提供足够保护地方的战斗力。
“遇春,你想对卫所军改制,让他们来作为抗倭的主力?”
“陛下,没错……
臣以前主要关注北伐战场,这阵子闲来无事,也找军中同僚了解了下东边的事。
大军团作战臣暂时帮不上忙,可这些小打小闹的倭寇,就让臣试试看吧……”
朱元璋板着脸:
“胡闹,你可是回来养病的……”
常遇春这闲不下来的性子,可让朱元璋头疼不已。
这货去不了北方,很快就将目光落在东边。
关于东边,在朱元璋心中的大战略布局中,从长远看还超过了北方。
聚四海之力,供养华夏,是老朱放在心底的最高理想。
可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哪怕是现在执行海禁,也不过是朱元璋不得已为之的手段。
他是知道常遇春的性子的,这货绝不是什么被动防守的家伙。
如果让他主持东部兵事,他能给倭寇推到日本去。
嗯,虽然这理想蛮好的,但大明的国力不够。
清明前一战,已经是大明目前能获得的最好的战果了,吃下这份战果,然后好好消化几年!
一切等玄武军成军,还有美洲的船队回来再说……
“嘿嘿……”
常遇春被皇帝训斥一番,并没有生气。
“臣这身体情况也不允许臣亲自上场,不过臣提议,将这本书上的练兵之法推行,成为我大明军日常训练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