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低下头,虽然他很难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他就算从阎王爷那里捡回来一条命,但代价可能是他永远也无法回归战场的事实。
如果这件事发生了,他在朝廷中如何自处?
一个不能上战场的武将,他总要在朝廷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皇帝对自己的情感,可以让他一生衣食无忧。
可他会满足于,仅仅衣食无忧?
李善长见他脾胃意动,继续说:
“本来,以你的地位,主大都督府是最好的……
但你也知道,大都督府如今也在中书省之下,受中书省节制。
所以,你还不如接了这右相的位置,大不了以后,你就负责军务。”
常遇春疑惑:
“李先生,您为什么非要将我推上中书省的位置?”
李善长叹气:
“你在前方不知道,最近这朝堂上,早就风云变幻!
陛下这阵子做了许多事,让人颇为不安……
我坐在这中书省宰相的位置上,也是如坐针毡,
如果遇春你能摘中书省帮我分担一些,也是好事……
反正你也领过平章政事的虚职,虽然后来陛下去了,
但总算不是完全没有资历……”
常遇春闻言,道:
“陛下怎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我常遇春就是个打仗的,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也弄不明白。
一切,交给陛下定夺吧!”
“行,你考虑一下!”
李善长跟常遇春聊了一会,自顾离开。
……
“李善长想让常遇春当右相?”
第二日,清心观。
张异和刘基对视而坐,刘基身前,还放着一叠手稿,正是准备给张异拿拿主意。
老张这位真人也在,不过并没有参与二人关于税法的讨论。
倒是刘基闲话家常,却让他有了兴趣。
常遇春抱病,关于他的病情在应天府也不胫而走,这位将军未来能不能上战场,关系着许多事情的变化。
李善长在早朝提议皇帝将常遇春提为中书省右相,这差不多是给他未来定性。
这位传奇将军,很有可能上不去战场了。
这是大明的损失,却也无可奈何。
可是常遇春怎么安排,就成为一件麻烦的事。
以他的威望,入主大都督府,总管军事也行。
可是目前大明的制度,大都督府这个名义上应该是跟中书省并立的军方机构,目前在中书省的节制之下。
常遇春的地位,只管大都督府,还要受李善长制约,这似乎并不合理。
所以,跟徐达一样,虚职挂个右相合情合理。
张正常正要发话,张异却先笑出声。
他有些戏谑,调笑刘基:
“刘大人,李相这是害怕你真被皇帝调入中书省,所以先让常将军占着茅坑。”
刘基:……
堂堂中书省,却被这小子形容成粪坑,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过张异说得没错,李善长那老小子,大概率也是这么想的。
他反问:
“那你觉得常遇春入中书省可能吗?”
“绝不可能!”
张异想都不想,就给出否定答案。
张正常一愣,他觉得挺合理的呀。
如果说大明朝没有先例,那这件事还值得商榷,可是有徐达的例子在前,常遇春入中书省并不突兀。
“为什么?徐将军做得,为什么常将军做不得……”
老张忍不住开口询问,张异回答:
“制度是在变化的,中书省节制大都督府这件事,其实很不合理!
咱们大明初立,四方皆有战场。朝中的武将几乎没有一人是在朝廷之中,所以导致了大都督府无人主持。
随着北方战事逐渐尘埃落定,这种中书省掌控朝中军政大权的事情,肯定不是陛下希望看到的!
以前大都督府没有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人掌控,如果常将军回来了,大都督府迎来改制也是正常!”
张异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他记得最多一年以后,大都府府就要迎来改制,
不过第一任大都督并不是应该早就死了的常遇春,而是朱元璋的侄儿李文忠。
“大都督府的改制,也是陛下剥离中书省权力的过程,现在的中书省军政皆管,长此以往下去,肯定要出大问题的。
明年,等朝廷完成第一次北征,这场改革势在必行!”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