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清明血雨,这是我大明的军队

山东,胶州。

有一批军粮因为各种情况,意外停在当地。

大明的运粮军把守军粮,地方的知府知县也派人把守。

这消息在周围的百姓中流传开来,却没有人觉得有什么问题?

大明北伐之后,有各种渠道从南方往北方运粮,虽然这条路走得比较少,但也没有多少人怀疑。

大明的运粮军很放松,随着明军北伐成功,山东此时已经不再是去年的前线,而成为大明的腹地。

在自己的国境之上运粮,基本没有敢打主意。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有些路过的百姓,却在不经意之间,默默探查着此地的一举一动。

然后,迅速朝着海边靠近。

而他们的动作,同样落在另外一批人眼中。

“陛下说得没错,北地的百姓,想要归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我大明的百姓,却和倭寇互通有无,这实在令人伤心!”

箭楼上,凌说放下手中的一个长长的筒状器具,幽幽叹气。

他身边,胶州知县额头冒着冷汗,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你不必担心,本大人只是一名检校,此次前来,也只是当陛下的眼睛!

大人没必要将本人的话语放在心上。”

凌说的随口一说,知县可不能真随便一听。

眼前的大人,乃是京城的检校,陛下的耳目。

虽然检校在权力上,似乎并无多少实权。

可能成为皇帝的耳目,他们就能影响许多东西。

比如自己的前程……

“大人说笑了,您是朝廷的使者,对整件事都有指导的权力,陛下的意志,必须您来传达……”

凌说对于知县的上道十分满意,他说:

“王知县,此时你我都是看客,记住少说话,配合好陛下的工作就是!

只是此事之后,你也该明白,这朝廷以弥合南北为国策。

你是南人,莫不可因为南北之别,而欺凌当地百姓。

刚才本官说的话,是现状!

南北分离,是国家之痛,而弥合南北,也需要极大的耐心。

就如这些百姓,陛下不是不知他们跟海盗互通有无,可有罪当罚,莫不可扩大!”

知县闻言苦笑:

“大人有所不知,元末民不聊生,沿海的百姓里边,有许多人选择出海讨生活,其中不少人跟了别人在海上成了海盗,此乃常态!

我大明的军队,哪怕有心剿匪,可这些刁……百姓跟外边通了消息,往往大军一到,他们就跑……

大军一走,他们就劫掠百姓。

下官爷不是鄙视北方人,下官自己就来自吴地。

其实沿海一带的百姓,家家户户多少都有这种情况!

所以,难呀!

本官亦有亲人死于祸乱之中,本官对这些人绝无同情!

蒙陛下错爱,本官成为这里的知县后,也想整顿地方的政务,积极抵抗倭寇。

只是大人也看到了,这胶州的城墙,它还算是城墙吗?”

王知县指着下凡,凌说沉默。

他们这些人大多来自于南方,虽然元末的南方被蒙古人狠狠盘剥。

但大体来说,南方的经济相对而言还是好的。

至少一个县城,多少还算个县城。

可北方的话,他凌说之所以站在箭楼上,而不是城墙上。

那是因为胶州压根就没有能站人的城墙。

据说它们这情况已经算是好的,许多北方的城市,连城墙都没有。

这种经济情况,也是大明北伐的时候,势如破竹的原因之一。

可面对倭寇,海盗。

沿海的许多州府县城,压根就没有防守的能力。

被海盗和倭寇洗劫,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前阵子,那些倭寇还在胶州劫掠,可这支运粮队伍来了之后,他们的劫掠还少了!

也不知道是他们一路南下,去找扬州、苏州的麻烦!

还是……”

知县露出担忧之色,并不着痕迹地看了眼前的钦差一眼。

凌说的到来,这意味着朝廷开始重视沿海倭寇的问题,可这位使者前来,似乎只想做一个看客。

这让王知县很纠结。

他是前朝的降官,皇帝似乎要做的事,并不需要他知道。

“你看着,就是!”

凌说没有继续说话,他小心翼翼,将陛下借给他的望远镜放好,

跳下箭楼,对下边的手下使了个眼色。

这些人消失在人流中。

清明时节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