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救命,他凭什么?

第166章 救命,他凭什么?

“什么事?”

朱元璋和朱标转移注意力,目光落在太监身上。

“外边传来消息,前衍圣公孔克坚重病,这次恐怕有危险了……”

“哦!”

朱元璋父子恍然大悟。

对于孔府中的那位,其实二人谈不上关心。

若非对方姓孔,他们其实早就忘记了对方的存在。

孔克坚的利用价值,早就随着朱元璋允许他出门开始,已经消散无踪。

留着他也不过是一个鸡肋而已。

他半疯半傻,在道观被张异治疗之后,本来已经好转,可遭了贼人,病情又加重起来。

其实这段时日,他的身体早就逐渐恶化。

只是皇宫还不停送来补品,名贵的药物,为他维持着身体的情况。

“这就糟糕了,本来还想卖个人情,让你送他回曲阜,如今动身,恐怕要死在路上……

让人加急送信,把孔希学招到京城来吧,他父亲恐怕要客死异乡了!”

古人讲究落叶归根,死也要死在故乡。

可如今孔克坚这情况,几乎不太可能。

朱元璋询问了情况,大致上是比较麻烦了,他大手一挥,让人去通知曲阜。

“太子,你代朕去探望前任衍圣公!”

朱元璋给朱标下了一条命令,朱标愣住。

虽然朱元璋暗示过让他交好孔讷,他在这方面做得也不错。

可孔家那座“牢笼”,他也不曾踏足。

让他前往,本身就拥有很大的政治意义,这代表皇权进一步原谅孔克坚的行为。

“人死业散,孔家那老家伙虽然还没死,朕也懒得跟他计较!

既然他要客死异乡了,咱们不去,李善长,刘伯温那些人不免会有意见。

不过朕实在厌恶这个老家伙,你就替朕去吧!

朕已经算给他们孔家面子!”

“是,父皇!”

朱标站起来,躬身,领了皇帝的口谕。

他出了皇宫之后,老朱一个人在御书房,想起刚才的讨论,他自己笑起来:

“这小子机关算尽,终究一场空了!

想利用孔家屠龙,朕看伱怎么屠?”

孔克坚的生死,对于朱元璋本人来说,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很快将思绪转到另外一件事上,老朱望着那张世界地图,想起朱标的建议,他出海的想法便是不可抑制。

按照他原来的想法,组建玄武军,努力造船。

大明积累起水军的底子之后,一来可以为未来的出海做准备,二来也可以作为海运往北地运粮的运粮船护航。

说起运粮。

老朱的眉头皱起。

作为一个有远见,且经历过战场的皇帝,他已经看出了一个隐患。

随着大明的军队往北方推进,粮食问题确实也成为大明日后的一个大问题。

现在的北伐军,战线大概在河南一带,还没有推得太远,所以这个问题并不算严重。

可未来一旦拿下大都,继续北上狙击蒙古。

这么长的战线,粮食问题就变得比较严重了。

因为考虑过迁都大都,老朱对于粮食的运转也认真思索。

海运……

这是元朝蒙古人运粮的主要路线,现在也纳入朱元璋的考量之中。

海运确实可以解决北方的运粮问题,

可却不适合目前的大明。

蒙古从忽必烈开始,就大力发展海运,终元一朝,这都是最主要的运粮方式。

海运的优势自然不言自明,相比起陆路运粮,海运无论是成本,时间,效率都是碾压。

可这种运粮方式,在蒙古人八十年的经营下,却也养成了大明如今的边患问题。

别的不说,大海上飘着的海盗,很多就是北元的海运政策给养出来的,朱元璋最主要的老对手张士诚,也曾经是这个链条上最重要的一份子。

老朱击溃张士诚之后,张士诚也有大量旧部,成为海盗,骚扰大明边境!

“在将东海和渤海清理一遍之前,此路并不适合我大明……不过倒是可以作为练兵的路线……”

既然海运不行,朱元璋又将目光落在运河之上。

这是自从隋朝之后,华夏运粮的主要路线。

漕运的有许多海运没有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可以拉动内陆的经济,一条运河,沿途不知道能养活多少城市。

其二,漕运相对于海运来说,也比较安全。

对于以内陆为主的封建王朝来说,漕运的性价比明显比海运更高。

可是……

从隋朝开始的那条大运河,如今早就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北方多年的战乱,加上蒙古人停止漕运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