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寒冷期,天子守国门

第153章 寒冷期,天子守国门

“不然您以为呢?其实这个问题想一想就明白了!

咱们华夏人的文明的根就在脚下的土地,在农耕!

而农耕的命脉在哪,就在所谓的气候之上,简而言之就是降雨和温度!

不然咱们拜龙王爷干什么?

其实您也别纠结这个问题,看看史书就明白了!

为什么以前北方是我们华夏的经济中心,而到宋之后就转移到南方?

很简单,以前北方温暖,适合农耕!

文明从北方诞生,在中原产生了灿烂的文化,咱们南人,那时候还是蛮子呢,根本不是主流!

可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呀,如果中原跟北方一样苦寒,吃都吃不饱,怎么可能建立文明?

就不说别的,您要是读吕氏春秋,当知当时中原之地还有大象,现在看得到吗?

说白了,还是天数变化,国运也跟着变化!

这根本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东西!

其实如果您认真读史,就会发现咱们北方的邻居,也是安史之乱后才开始大范围侵略中土!

原因是啥,还不是因为以前水草肥美的草原,变成了苦寒之地,他们活不下去,才会下来劫掠中原?

而咱们原来中原的百姓在北方活不下去,只能继续开荒南方!

这南方成为天下钱粮汇聚之地,起根源还是因为气候变迁!

气候之变,即是国运之变!

当龙气定南方,再去谈迁都长安,那就真成笑话了!”

张异一口一个笑话,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朱元璋脸色挂不住,寒着脸说:

“那既然龙气在南方,你一心忽悠我往北方赶干什么?

北方苦寒,待在南方就好!”

张异耸耸肩,说:

“当然可以,只要他想大明像南宋朝廷,偏居一隅就行!

可如果想要维持住这个大一统的王朝,不去北方怎么行?

难道还指望着别人,帮朱家守住这大好的河山?

老朱那是想得美!

而且就是大明想偏居一隅,他守得住吗?

北边的祸乱,可不是一年半年能止住的,那可是要延绵多年的隐患……

一旦北方有个闪失,从大都南下,从黄河到长江,大明可有一处能坚守之地?

北方的异族只要从大都突破,就能剑指应天,这样的局势我不信老朱看不到?”

“北方有兵祸,灭了就是!”

朱元璋此时正是豪气万千之时,他的军队已经直指大都,河南、河北、山西一带,大明军也是所向披靡。

如果此时有人告诉他会输,他肯定不信。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将蒙古人给灭了。

“打跑蒙古人我信,灭了蒙古人就别想了……”

张异说道:

“您也看过世界地图,蒙古草原的地界,想必您也一清二楚,那是个不比华夏小多少的地方!

我华夏的军地能打完内蒙古,就算是非常厉害了!

如果蒙古人退到北方,大明军队是否可及?

或者,你能像汉武、唐宗一般,追杀千里?

那是不可能的,刚才我说过了,天数已变,以前的草原追逐水草而居,尚且是个可利用可统治的地方,

如今就算我大明军队能游击千里,你也无法对那种苦寒之地造成有效的统治!

所以从成本上来说,能灭掉北元就已经算是阶段性胜利,可要灭掉北方的游牧民族,想都别想!

所以,边患肯定会长期存在,尤其咱们大明还处在一个新的寒冷期中!”

“寒冷期?”

老朱刚听张异说完,就产生了不详的预感。

如果不是刚听完关于长安的故事,他不会如此敏感。

“没错呀,这天下的龙气从大势上转向南方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北方也不是一直都是寒冷!

相对微暖的时候,叫做温暖期,而相对寒冷的时候,就是寒冷期!

一个王朝进入寒冷期,整个王朝的生产肯定就跟不上来,粮食歉收,税收收不上,那朝廷自然走向衰败!

而因为寒冷,北方的游牧民族活不下去,也会有动力下来中原劫掠!

所以我说,从现实角度来看,北方的边患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且一直都会比较严重!

如果朝廷不迁都北方,将资源政治中心搬到那边,难道还能指望北方的守将为一个偏居一隅的朝廷卖命?

若真如此,大明也不过是另一个南宋罢了!”

“寒冷期,寒冷期……这是伱从天书中窥看到的?”

“是呀!”

如果对别人,张异大概会装神弄鬼,可对黄家父子,他可以知无不言。

得到答案的老朱和朱标,顿时陷入沉默。

他们俩出宫的时候心情本来还不错,但见到张异,一身好心情全没了!

“历史上有四个寒冷期,其实古书中分别记载,《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驱武、豹、犀、象而远之,这是记录了当时因为寒冷摆手迁徙的景象……此为其一。

其二:《晋书.慕容皝载记》有说:辽东湾西北岸到东南岸沿海连续三年全部结冰。

其三:便是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末年……

至于其四嘛……”

“其四,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

朱元璋忍不住追问。

张异说道:

“其实咱们就在第四个寒冷期之内,只不过这个寒冷期延续五百年……此时尚未到最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