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别说连个电话都没有的八十年代了。
“现在知道也不迟。”姜小梨踌躇满志。“等我去城里,我就派人去打听收购站的价格,同时做这一些宣传页,在那附近张贴一下。”
“欸,好。”姜金生见自己的建议被采纳,也很高兴。
梅婶儿在旁边听着总觉得不妥,“这不是跟人家县收购站抢生意吗?人家可是公家单位,咱能抢得过人家吗?”
“这可不叫抢,这叫公平竞争。人家辛辛苦苦采来的药材,爱卖给谁就卖给谁,这是他们的权利,就算是国家也管不着。”
这点姜小梨还是有自信的,因为她知道国家接下来的发展形势。
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那些国营单位和厂子若是不做出改变,就只能被淘汰。
细算起来他们也撑不了几年了,九十年代初的下岗潮即将到来。
姜金生点头,“是这个理没错。公家单位摊子大,收的种类多了去了,咱们只收药材,也不算抢他们生意。”
梅婶儿看他俩都这么说,稍稍安心了些。
“那啥,小梨你吃早饭了没?我从家里带了饭,你要不要吃点?”
她从驴车上拿下布包,掏出里边的干粮。
“这两天在你家撕玉米包来着,早上起晚了,怕时间来不及,就带了点干粮给你金生叔。”
姜金生瞪她一眼,“你说这个干什么?”
姜小梨这才反应过来,“给我家撕玉米包?梅婶儿,你把我家那块地的玉米掰了?”
“嗯,我家弄完了,看你家剩下那点一直没弄,你忙,东霖又不在家,我就抽空给掰了。”
姜小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她对土地没感情,沈东霖走后,她压根就没想着弄玉米。
在她看来,辛辛苦苦掰半天玉米,还不如她卖一份药膳挣得多。
不过她还是很感动的,“梅婶儿,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了。”
“谢啥,不用谢,地里的活我是干惯了的,没一会儿就弄完了。”梅婶儿不好意思了,“再说,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你姐也帮着干了。”
“我姐?她回村了?”
“对啊,回来了,帮着你爹娘收玉米来着。后来见我帮你们家弄玉米,就和我一块干了。不过我她没掰,都是我一个人掰的,她就是帮我推了几车……”
梅婶儿絮絮叨叨地说着,生怕埋没了自己的功劳。
姜小梨懂她的那点小心思,也不在意,又问:“那我姐走了吗?”
“没呢,昨天晚上还跟我一块儿撕玉米包来着。”梅婶儿说着突然想起了什么,压低了声音,“小梨,不是我爱嚼舌根,你姐好像被打了,那脸上,脖子上,一块青一块紫的……”
“你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