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个人想到了赫鲁晓夫乘坐人类第一种喷气式客机图104出国访问的事情。
国家之间的关系虽然是以利益为本,但也绝非没有面子因素。
在50年代中后期的几年里,图104和图114这一快一大的两个型号,很是为苏东集团涨了一波士气。
至于后来在航空产业上被西方拉开距离,那是双方综合国力差距下的必然结果罢了。
不能因此而把这个过程中的高光时刻给否定了。
更何况,如今华夏的航空产业发展远比当年老大哥健康得多,而一架能飞到十倍音速的飞机,也显然比区区一个图104更能给人带来震撼。
就算他们这一代人享受不到,以后能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这一幕,那也是极好的。
但这样的想入非非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
随即而来的就是担忧。
能飞两倍音速的协和式客机才刚刚推出运营不久,虽说直接促成协和退役的因素是一次事故,但真要深究安全性的话,那波音747更是黑历史遍地,也并没影响它成为遍布世界的经典型号。
明眼人都看得出,根本原因还是运营成本实在太高。
无论旅客还是货物,速度提高带来的边际效应都是比较明显的。
相比于海路运输花上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漂洋过海,航空运输把整个过程缩短到十几个小时属于完全的质变,人们也愿意为此多支付十几倍甚至更高的成本。
可是从十几个小时进一步缩短到一个小时,虽说也是很明显的提升,但就得掂量掂量成本问题了。
除去军事用途以外,常规运输似乎并没有如此严苛的需求。
大多数人的一天时间也没有那么值钱。
见大领导迟迟不开口,刚才那名空军将领终于得找机会,替所有人问出了自己的担忧:
“浩南同志,地球毕竟就只有2万公里左右的半周长,超高速运输的效费比总归还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啊……是不是停留在武器装备领域更稳妥一些?”
近些年华夏能够投入的研发资源确实多了不少,但整体上仍然处在追赶者的地位,还远远没到可以随便用的程度。
花钱不怕,但要是花大价钱搞出来一个没有太多实际用途的东西,那可就是奇观误国了。
不过常浩南早就为此打好了腹稿:
“首长,我计划中的运输载具虽然和吸气式高超音速武器一样,都是使用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作为动力,但因为无需考虑突防问题,所以并不需要全程在大气层内运行,而是可以结合‘玄鸟’的部分特点,利用好邻近空间的优势……”
“实际在大多数飞行过程中都处在滑翔状态,只需要在每个轨迹周期的最低点给予一定动力即可,所以单就运行成本而言,并不会比现有的普通飞机高上太多……”
他在这里也稍稍玩了个文字游戏——
要想让飞行器长时间承受10倍音速飞行,那就算采用自发汗冷却等新技术,也势必需要使用相当昂贵的表面材料,单论造价根本压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