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已经有点不会了。
“呃……一直没买,后面真有需要的话,可能会直接买个手机。”
看着逐渐远去的背影,有人突然小声说道:
实际上,从去年,也就是1996年下半年开始,传呼机业务就已经开始大幅度下滑了,尤其是在京城这样的大城市,受到已经开始降价的手机冲击非常严重。
徐洋点了点头,接过常浩南给回来的纸条:
前一世,就在16号舰服役的一年多以前,2011年1月刘老去世,终究没能看到第一艘华夏航空母舰服役的那天。
该讲的话前面的会上已经讲的差不多,所以现在倒也没有什么冗杂的流程,王老和刘老分别提了几句祝愿和期待的话之后也就分别入了座。
说到最后她自己都不禁露出了一个笑容。
他决定趁着现在的机会多在嘴上占占便宜,同时跟对方处好关系。
更主要的是,他知道寻呼机这个东西最多大概一两年后就会在大城市被淘汰,自然不可能现在入手。
“刘老的遗憾,应该还是没促成咱们自己的航母项目吧?”
好家伙,自己的教材自己编是吧。
而重生之后常浩南也基本不乱跑,哪怕休息时间也基本都宅在宿舍或者家里不难被找到,所以一直以来也没有相关需求。
“是啊,刚刚我们聊起工业软件的事情,常浩南同志提了一个说法,说在关键技术上必须得有底线思维!”
当然,在宴会进行到中段的时候,他们还是要下场去一些有代表性的桌旁慰问一下。
但其中的罗洋却瞟了一眼斜对面的常浩南,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看不出来嘛,常博士还蛮有钱的。”
“我刚刚在旁边看到你们的讨论很热烈嘛。”
所以众人的话题很快又回到了目前正在推进的几个重点型号上面。
实际上,方振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对于常浩南这段时间做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但即便是有限地、可以被透露出来的那一点,也足够让他看出自己这个师弟绝非凡人了。
听过汇报之后的刘老出人意料地愣了一会神,仿佛想到了什么。
……
“教材?你和大师兄一起……编教材?”
但对于他自己来说,这句话显然还有不同的理解。
“不要紧,我们华夏军工人讲究一个薪火相传,他一定会看到的。”
“诶好,谢谢师兄。”
方振二话不说直接起身,拿起旁边的暖壶给常浩南倒了杯水:
这个年代能用上手机的人没有多少,基本都是固定电话,而他因为工作特点需要四处出差,一年到头恐怕也很少会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呆着。
“我先给伱留实验室的固定电话好了,但我平时很少在实验室呆着,所以你可能需要多转接几次才行。”
其它众人随后也纷纷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