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分谤与裁军(本章有设定插图)

开篇激战1860 琳琅岁玥 1650 字 1个月前

如此一来,湘军阵中,骄风长,腐风盛,战斗力则迅速下滑。在曾国藩看来,这样的队伍,已经不能用了,上了战场也同腐弱的绿营兵无大差别了。

至于“哥老会”的问题,则形成于湘军的下层。因为不满中上层统领们的压榨,他们逐渐秘密串联,私下结盟,形成了一股新势力,并且不断蔓延。有人曾估算,湘军丁勇之中,结党入会者已近少半。

自从“哥老会”出现后,湘军营中抗官闹饷的事情越来越多。甚至时不时的出现哗变。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大麻烦。除了尽快裁撤,曾国藩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出于各种内外压力,曾国藩很早就下定了裁撤湘军的决心。天京之战后没多久,他就开始向清廷抛出裁军的奏议。而朝廷也半推半就,并无多大异议。

曾大帅的动作也很迅速,坚决。从天京之战善后时起,湘军就开始大幅裁减。到了第二年,总计数十万的湘系大军,已经裁得所剩无几。

湘军几近彻底的裁撤,可以算是曾国藩个人成功的政治退却。体现出他心态端正,懂得急流勇退的人生智慧。

然而,此时的大清国,内乱未靖,外辱尚存。数十万久经沙场的湘军,就这样消散,是否得当?曾大帅个人的进退,与国家的需要,孰轻孰重?是非得失,见仁见智。

可如此一来,强大的湘军已经作出了榜样,这让其他各系,或多或少,也得有样学样,意思意思。否则,难说不会被朝廷当成典型,若再被盯上,就得不偿失了。

各家也因此,迅速的行动起来。不过各自的想法,与实际做法,却都暗有盘算,与湘军不尽相同。

从规模上看,楚、淮、商团三家,与湘军都相差巨大。三家兵员之和,也不过与湘军一家相当。能裁减的数量,自然也是相对有限。

另外这三家,此前都与外洋有过更多的接触。也都认为,应该留下相当的军力捍卫国家。故而,虽然裁军是大趋势,不得不为。但经过裁撤后,淮、楚两军仍都各自保留下了四、五万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