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搞分裂是没有前途的

北方和四川陷入混乱的同时,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某些人也在蠢蠢欲动,图谋独立。与北方因为皇室内讧和少数民族入侵造成的分裂不同,南方的分裂倾向有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

南方第一次滑向分裂边缘是在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北方八王之乱高潮之时。为了镇压四川李氏兄弟领导的流民起义,荆州(今湖北湖南大部)官府强征青壮年入伍去四川作战。百姓们都不愿意去,官府只知道一味催逼。义阳(今河南新野)人张昌乘机纠合那些不愿远戍的百姓,再笼络南下荆州要饭的北方流民,揭竿而起。张昌顺利地打败荆州官兵,占领了江夏郡,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

有记载说张昌是“义阳蛮”,认为他是少数民族人。张昌的军队装束很奇怪,将士们都头戴红帽,拿马尾当胡子挂在脸上,很有少数民族特色。但张昌即便真的是少数民族,也是汉化很深的少数民族后裔。他祖父都在州县为吏,张昌本人的行为方式也完全是汉化的。他改名李辰,鼓吹“会有圣人出来为民之主”,然后找到做过县吏的丘沈,把他改名叫刘尼,诈称汉室后裔,立为皇帝。张昌自己做相国,正式开朝建国了!张昌政权趁南方空虚,四处攻略,扩大地盘。张昌亲自北上,进攻襄樊和宛城,杀死司马懿的孙子、新野王司马歆;部将陈贞向南下攻陷武陵、零陵、长沙、武昌(今湖北鄂州)、豫章(今江西南昌)等地;另一个部将石冰东进,在长江下游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至此,张昌政权占据了荆、江、徐、扬、豫五州的许多州县,俨然是一个大的割据政权。

南方糜烂,眼看不将为朝廷所有,西晋王朝紧急调年长而干练的大臣刘弘出任荆州刺史,全权负责镇压张昌。

刘弘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是与民为善,消除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第二就是破格提拔了一个人:庐江浔阳(今湖北黄梅西南)人陶侃。这后一件事深刻影响了东晋早期历史。

陶侃,出身寒门,少年丧父,家境至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非常坚强,对陶侃管教很严,日夜纺织甚至割发卖钱培养儿子,希望儿子能够有所作为。陶侃从小严肃勤勉,自强不息,好结交朋友。尽管能力出众、名声在外,却因为出身低贱,陶侃只能出任一些杂役闲差。他先是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过县主簿,后来去洛阳四处求官,受到侮辱,后来补任荆州南部的武冈县令。此时陶侃已经四十多岁了,感叹命运不济,加上与太守关系紧张便弃官回家,以后又当过郡里的小中正。刘弘知人善任,平地一声雷,任命陶侃为南蛮长史、大都护,领兵打张昌。陶侃连战连胜,张昌败亡,荆州的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刘弘非常高兴,对陶侃说:“我从前在羊公(羊祜)手下做参军,羊公说我日后会做到他当时的官职。现在看来,你会做我的后任的。”陶侃时年45岁,刚崭露头角,算是高龄了。

张昌余部石冰还在江东一带发展。西晋建立后,原先东吴的世家大族纷纷在江东占地自守,保存了强大的实力。他们纷纷起兵,自发与石冰作战。义兴(今江苏宜兴)周氏是江东大族中的“强宗”。周氏代表周玘联合另外两个大族贺循、甘卓一齐起兵,攻杀石冰委派的官吏和军队,迫使石冰向北发展,进攻淮南重镇寿春(今安徽寿县)。镇守寿春的征东将军刘准吓得不知如何是好。陶侃的同乡陈敏,和陶侃一样廉洁能干,可惜出身低微,在郡吏位置上徘徊。当时,陈敏恰好在寿春运粮。他自告奋勇,组织运粮兵,再从刘准手里要来了部分正规军,迎战石冰。陈敏指挥得当,作战勇敢,镇压了石冰的军队。朝廷任命他做广陵相。

如果说张昌、石冰的造反还属于传统的农民起义的范畴,那么,南方接下来的又一场大乱则是有着明确政治意图、影响广泛的“独立运动”。

立下大功的陈敏本身也是个野心家,能干又有地盘。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用陈敏做右将军、前锋都督。他不看好司马越,借口回江东扩充军队,于当年十二月攻占历阳(今安徽和县),公开反晋,派兄弟陈恢与钱端南取江州(今江西、福建、鄂南)、兄弟陈斌东取长江下游各郡。西晋官吏望风而逃。

陈敏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割据江南,恢复东吴时期南北对峙的局面。东吴的建立者孙坚父子就是趁北方大乱,夺取江东各郡为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的。巧合的是,孙坚也出身低微,长期在郡吏的位置上徘徊。所以,陈敏对南方各地以“恢复故国”相号召,对江东的豪杰、名士注意收罗礼待。西晋统一后对南方的歧视导致南方各个阶层,尤其是在新王朝仕途不顺的士人阶层,普遍对东吴政权有所留恋,倾向趁北方大乱重新独立。大族甘卓主动向陈敏示好,把女儿嫁给他的儿子;顾荣和陆机、陆云兄弟并称“江南三骏”,在洛阳很不顺利,如今欣然接受了陈敏政权右将军的任命。贺循、周玘两人虽然装病观望,没有加入反叛队伍,但也没有起兵镇压,默认了陈敏对江南各地的占领。江东既定,陈敏自封为都督江东诸军事、大司马、楚公,建立了“楚”政权,加九锡,为称帝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