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章 970【两心知】

九锡 上汤豆苗 2402 字 1个月前

“无妨。”

王初珑似乎不想纠缠此事,看向众人道:“诸位请坐。”

“谢侧妃。”

众人齐声应下。

不论心中对王初珑有何怨念,这些王氏子弟都懂得国礼大于家礼的道理,此刻的言行挑不出任何毛病。

王初珑坐在主位上,看着这十位和她血脉相连的族人,视线最后停在王翰脸上,不紧不慢地说道:“翰三哥,当初我尚未出阁之时,你对我关照有加,时常不辞辛劳帮我搜寻那些珍贵的孤本典籍,这些事情我都记在心里,并未忘却。”

在王初珑进来的那一刻,王翰心中那根弦便已绷紧。

所谓居移气养移体,如今的王初珑不再是当年那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深闺女子,而是手握权柄的郡王侧妃,长期发号施令让她的气度变得颇为沉凝,看似风轻云淡,实则给这十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此刻他不禁勉强笑道:“只是举手之劳,当不起侧妃挂怀于心。”

“提及此事,是想说明我并非绝情绝义之人。”

王初珑话锋一转,直入正题:“我知道这三年以来族中有很多非议,大家被困在囚笼之中,既不能像当初在景廉人手下那般恣意潇洒,也不能施展胸中抱负,很多人只能醉酒度日。七叔、翰三哥还有你们,虽然要比其他族人冷静一些,但心中肯定也充满郁卒之气。不过今日我要告诉你们,让王氏子弟修身养性的决定,与王爷和我无关,乃是叔父亲自定下的规矩。”

众人愣住。

王衡艰难地问道:“为何不曾听家主提过?”

王初珑坦然道:“叔父远在江南,他担心仅仅是一条规矩压不住那么多族人,于是便假借王爷和我的名义。当然,我支持叔父这样做,你们可知道缘由?”

王翰终究按捺不住心中的躁郁,低声道:“侧妃是担心王家子弟若大批出仕,难免会引起王爷的忌惮,进而影响你在王府——”

“王子羽,你放肆!”

王衡身为此间年龄最大的长辈,立刻出声喝断,同时满心不解这个历来机敏的晚辈为何今日如此失态。

“七叔稍安勿躁。”

王初珑面色不变,她清冷的目光落在王翰脸上,淡淡道:“翰三哥,我且问你,翟林王氏为何能传承千年之久?”

王翰答道:“忠孝节义,人伦纲常,修仁养德,以立其业。”

“你说的没错,这是王氏祖训,千百年来无数族人恪守其道,方能代代相传香火永继。”

王初珑随即稍稍提高语调,正色道:“但是你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和以前的那些困境相比,二十多年前的王家才是踏入万劫不复之地!当王家数千口人拜倒于景廉人的刀锋之下,卖主求荣的耻辱便烙印在每个王氏子弟的身上!何来忠孝节义?何来人伦纲常?谈何仁德?谈何立业?”

这番话一经出口,王翰面色发白,其他人无不羞愧地低下头。

王初珑从一脸同仇敌忾的锦书手中接过茶盏,浅浅饮了一口,继而道:“诚然,当时泾河防线被破,王家来不及逃难,不屈从景廉人就会身死族灭,但这不代表我们是对的,世人更不会轻易理解。所以叔父才会抓住唯一的机会拨乱反正,才会让所有族人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等到合适的时机再为国效命,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旁人的抵触。”

“但是叔父显然不曾料到,过去十几年在伪燕的荣华富贵迷住了你们的眼睛,居然还幻想能像当初一样横行无忌,你们以为朝中的御史是吃干饭的?你们是否知道叔父这几年在朝中小心谨慎到什么程度?你们以为我嫁给了王爷,王家就能青云直上大权在握?”

“如今王爷光复河山尽收失地,你们便觉得机会来了,甚至还想着王爷会求到你们头上,毕竟江北各地官员缺额甚多,而你们熟悉江北风土人情,自然会成为王爷眼中的香饽饽。”

“亏你们一个个学富五车人情练达,连自己的处境都看不明白,可见圣贤书读得再多,终究是囫囵吞枣,知其意不知其义!”

王初珑将茶盏放在桌上,极其失望地说道:“我原本以为你们与其他族人不同,现在看来是我错信于人。罢了,翟林王氏耕读传家,沉寂一二百年并非坏事。我会奏明王爷,允许你们返回翟林老家,从此以后安生度日吧。无论如何,你们是我的亲人,看在我的面上,王爷总会护住王氏门楣,不至于让人上门欺辱。”

王衡等十人不论年纪大小,此刻尽皆冷汗直流,悉数站起躬身道:“请侧妃息怒。”

王翰无比愧疚且畏惧地说道:“侧妃,是小人言行无状,与七叔他们无关。小人知道错了,往后闭门读书,终身不再离开翟林一步,还请侧妃开恩于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