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953【死而后已】

九锡 上汤豆苗 2173 字 28天前

在众人凝眸沉思的时候,厉天润也终于停下来喘口气。

他明白他们为何犹豫不决,也能理解这种心情,但是作为一个和景军缠斗一生、为大齐贡献一切的武人,厉天润实在不愿看到朝廷错失良机,给敌人喘息疗伤的机会。

其实他还有一点考量没说,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如果朝廷控制边军的后勤,强行逼迫陆沉罢兵休整,内乱一定会爆发。

届时朝廷会吞下自作自受的苦果,陆沉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因为他终究是臣非君,主动挑起内乱必然会失尽人心。

良久过后,宁太后开口问道:“国公,景廉人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火器之术?”

厉天润浑浊的双眼看过去,暗叹这是一个极聪明的女人,这句话表面上是在问景国,实则暗藏了一层深意:如果景廉人可以做到,难道大齐朝廷不可以?

现在没人能说清楚火器究竟有多强悍,但是如果朝廷可以自行研究,那就会避免很多麻烦,比如无需强迫陆沉将火器的技术献上来,同时也能提振很多人对朝廷的信心。

一念及此,厉天润坦然道:“回陛下,其实臣也不清楚火器的具体情况,不过臣始终坚信一点,这世上很多事情难在从无到有,难在如何踏出第一步。两千年前便有人驯化马匹作为坐骑,但是直到马镫出现之前,骑兵根本无法形成战力。当然,火器肯定比马镫复杂无数倍,但是如今有人指明方向,以景国的实力和人才底蕴,假以时日肯定能取得突破。”

宁太后颔首道:“国公此言令哀家茅塞顿开。”

短暂的沉寂过后,许佐道:“国公,银匮之忧并非托词,而且我等不知此战要持续多久,后续又要筹备多少军资,心里确实没有底。朝廷这些年用兵不休,军费连年增加,几近河涸海干,难以顾及黎民百姓,此非长久之计。”

“朝廷有朝廷的难处,相信陆沉也能理解这一点。”

厉天润依旧不急不缓,道:“且容我简单理一理,关乎后续军资耗费,其实只有一处必须处理,那就是伤亡将士的抚恤。无论时局多么艰难,朝廷一定要拿出这笔银子,否则就会危及江山社稷。”

宁太后镇定地说道:“请国公放心,哀家便是掏尽内府库,也不会让将士们流血又流泪。”

薛南亭和许佐连忙起身,前者喟然道:“臣身为宰执不能为君分忧,实愧之。”

宁太后温言道:“薛相、许相请安坐,哀家深知你们用心国事,值此窘迫之境,理当君臣同心共度时艰,无需太过愧疚。”

两位宰相谢恩落座。

厉天润面上浮现一抹微笑,继而道:“除了这笔抚恤银子,其他支出大抵分为两方面,其一是后勤供给,户部高尚书乃是能臣,莫看他在朝堂上说得欲哭无泪,实则他肯定准备了江北大军三月之用,这已经足够陆沉收复旧都。其二便是战后嘉赏,这一项也不算难,江北连年战乱人少地多,不比江南人烟稠密,朝廷可以将无主之地赏给将士们,一来缓解银匮之忧,二来恩出于上以收军心。”

薛南亭和许佐对视一眼,皆感讶异。

这本就是他们私下商议过的对策,不成想厉天润身为武勋,从来没有署理过朝政,也能想得如此妥当。

而且这项举措由厉天润提出来更合适,因此两人没有多言。

宁太后亦明白这个道理,动容道:“国公真乃大齐之柱石。”

“陛下谬赞。”

厉天润微微垂首,然后对肃立一旁的厉良玉说道:“取来。”

厉良玉便走到多宝格旁,从中取出一个匣子,继而双手捧着站在御前。

宁太后隐约有了猜测,对厉天润问道:“国公这是何意?”

“陛下,臣从一个普通边军校尉,到如今爵封国公与国休戚,实在是惶恐不已。这些年从高宗皇帝、哲宗皇帝到陛下和皇上,无数次对臣加恩嘉赏,竟是让臣攒下了偌大一笔身家。”

厉天润轻咳两声,诚恳地说道:“朝廷赐下的荣耀,臣便厚颜领受了,但是这些身外之物,臣总不能带进棺材里。”

宁太后连忙劝道:“国公,此举断不可为,之前南浔侯便在朝会上建言,薛相果断喝止,哀家亦是这个态度。纵然朝廷陷一时之艰难,也不能让满朝公卿破家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