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最忌心中生怯,李兴邦稍一退让,便被陈文礼抓住机会,一枪点在李兴邦大腿。
略占上风的陈文礼并不停留,而是旋风也似的继续猛杀猛打,陈文礼的目的并不在于能否杀掉李兴邦,而是凿穿天水军!
巧合的是,祁王杨允几乎同时剑扫敌将,斩下一颗大好头颅。摆脱了阻挠前进的敌将,两人再度发挥强大的战斗优势,携带身后的重装骑兵,狠狠地将天水军穿了个透心凉,硬生生将天水军布好的军阵切成了三块。
如果从高空俯瞰,会发现两道钢铁洪流,宛如两把剔骨尖刀,将好似肥肉一块的天水军斩成三截,而后跟随尖刀之后的步兵,呈锥形,紧跟着战力超强的骑兵,轻松收拾掉挡在面前的敌军。
凿穿的优势便在于此,只要负责凿穿的巅峰战力一直前进,后面的部队面临的压力会递减,跟在后面吃肉喝汤就是了。而被凿穿一方,却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不只是在阵形、伤亡人数、心里压力等方面,而往往是全方位的被压制。
陈文礼和杨允凿穿天水军之后,调转枪头继续凿穿,直打得天水军溃不成军。
然而,李兴邦却不会任由陈文礼和杨允继续,任何优势,第一次用出时可能所向披靡,可一旦再用,便会失去以往的优势。原因无他,敌人也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变化。
天水军弓箭营箭矢如蝗,箭落如雨,不仅将陈文礼和杨允两人率领的尖头部队包裹在内,同样也将周围的天水军将士囊括其中。
战争,要的只有最终的胜利,只要取得胜利,任何伤亡都是值得的。李兴邦从来都是铁血将领,在杀人如麻的战将眼里,人命本如草芥,至少,在李兴邦眼中从来都是如此。
慈不掌兵,义不经商,千古至理。
古语有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换言之,宁舍三军,不舍一将!
战场之上,不怕千军万马,就怕寸铁。这寸铁,说的便是飞箭。
没有了凿穿优势,两军阵形俱是大乱,数万人彻底陷入混战,敌我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阵法、战术、陷阱等全都派不上用场,一时间马踏人踩,枪来剑往,流矢乱飞,伤亡无算,血流成河,尸堆如山。
受到凿穿战术的影响,定远军的士气一涨再涨,再加上天水军伤亡惨重,人数的优势彻底被抹杀。特别是落日西下,南兴关再次陷入浓重的黑夜,天水军本能地陷入恐惧当中。
没有丝毫美感的野蛮杀戮此起彼伏,轮番上演,流血声如同溪流潺潺,从未间断。令李兴邦遗憾的是,近四万将士,居然被对方两万两千人马打得丢盔弃甲,屠戮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