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

各个时空都沉默了。

沉默就是今晚的康桥。

皇帝们一方面是为门阀的胆大包天而震惊,另一方面,也是给隋文帝捏了一把冷汗。这样江山都没崩,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秦朝。

嬴政周身弥漫着低气压,幽幽说道,“难怪天幕会说,门阀势大……”

这简直就是无冕之诸侯啊!

不!

世家比诸侯还恐怖。

至少诸侯的势力,是被限定在了封国内,可世家的力量却跟朝廷纠缠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将世家连根拔起,可比干掉一个诸侯难多了。

周围的臣子们顿时被吓得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出,尤其是之前支持过分封制的人,更是恨不得原地消失。

……

刘邦也顾不上啃鸡腿了。

他若有所思,“输籍定样和大索貌阅吗?有意思……”

但尽管对此十分心动,可一想到眼前的局势,再一看面前臣子们眼观鼻,鼻观心的架势,他还是默默地打消了这个作死的念头。

这跟科举制不一样,是会实实在在损害到大臣们利益的。

现在异姓王还没清理,匈奴虎视眈眈,百姓未曾归心,他自己还有点想换太子,实在不宜搞大动作,只能留待后世之君了。

而萧何等人见状,也是默默松了一口气。

——不过,他们倒也不完全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也有为大汉江山考虑的想法。

……

但后世之君对此也没办法。

汉文帝很无奈。

输籍定样和大索貌阅,他倒是想用,可天下刚经历过诸吕之乱,要是再把诸侯王和大臣们都逼反,那江山指不定就要改姓了!

汉景帝的处境也差不多,他正准备着手削藩呢,这种关键时刻,可不能节外生枝。

还有汉武帝,他对朝堂的掌控力,也还没达到后期那种可以为所欲为的程度。

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就更别提了。

霍光不在乎科举制,也不在乎地方官制,但三省六部制和输籍定样,却都明晃晃地触犯到了他的利益,所以,无论是哪个霍光,都不可能轻易答应。

东汉往后就更不可能。

从东汉到南北朝,掌权的就是世家大族,他们怎么可能自找麻烦?!

偶尔有那出身低微的草根皇帝,也不得不受到门阀的掣肘,隋文帝的经历给了所有人很好的示范,南方世家的造反,也直接昭示了推行这些政策的后果,因此,如果没有应对后续叛乱的信心,就还是别搞事情比较好。

这么想着,大部分皇帝都选择了从心,嗯,但他们本人却将这叫做徐徐图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