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第 41 章 报纸的出现

负责人自然她的意图,回答得也在点子上,“家里人口众多的人家都想要分家,多养两头猪。但也被当家人无情镇压了。说是想看看今年养猪的收益。但以我估算就算今年真的赚到钱,也未必会分家。因为他们完全可以让母猪下崽子。”

当家人为了一家人能够聚在一起,用这种手段也在情理之中。而他们的对策也是百分百可以实现的。

但陆蓝紫能得到这样的反馈已经很满意,“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住在一起。”

有隶目道,“人多容易生是非。”

陆蓝紫又问大家还有没有别的事情要汇报。

苏红雪举手。

苏红雪因为善于思考被提拔,担任教育局局长,她现在的工作是全县扫盲。县城的扫盲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百姓也愿意配合,因为父母知晓读书的好处,也愿意识字。但是乡下扫盲的速度太慢了,倒不是老师们不尽心,而是这些年纪大的男人女人觉得读书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老师上扫盲课时,底下的妇女在下面纳鞋底,谈些家长里短。

“咱们城内招工要的都是年轻人。建筑队需要的人最多,但是不识字也照样能进。而进去之后,由于一天10个小时的辛苦劳作,没人再愿意花时间读书。”

这的确是个问题,她总不可能为了让他们工作,就专门成立一个厂只招这些年纪大的人吧。这不现实。毕竟她还要这些人种地呢。农民进城工作打的是短工。就像建筑队也只能在农闲时组织。到了夏收和秋收时,必须得停掉。

陆蓝紫问苏红雪有什么好的意见。

苏红雪建议可以给予奖励。

陆蓝紫想了想,予以许可,奖励不能太贵,要不然城里人该不干了,但也不能太轻,要不然没有吸引力。要跟生活息息相关,“超过30岁,拿到小学毕业证的农民将得到一袋10斤洗衣粉。”

苏红雪觉得可行。

陆蓝紫想了想,决定给苏红雪再加一项任务,“你在学校搞个作文,我决定成立一家报社。如果有语文水平不错的人可以推荐过来当编辑。”

众人一听她又要成立报社,忙问这是什么部门。

“用于宣传咱们的新政策。光靠教育部下乡宣传速度还是太慢。既然百姓爱听家长里短,我们何不给他们办报纸,让他们看个够。看报纸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学会识字。”陆蓝紫早就想办报纸了。但是这件事并不容易,首先百姓得识字,其次她得有相应人才。

现在百姓识字率不到四成,但是村里都配有两个老师负责扫盲。这就需要老师引导他们。

大家觉得这法子可行,而且也能给百姓提供工作。

苏红雪也是大力支持,这意味着她不用再派人下乡费力宣传,只需要送报纸即可。

开完会后,苏红雪就开始组织一场会议。将陆县令的政策说与大家听。

百姓人家对于报纸是陌生的,但是架实人家却是听过朝廷邸报。由朝廷专人抄写发到各个县衙的报纸。刊登国家各项政策。

这样的邸报由于路途遥远,时常有缺失,只有数十份,大户人家都不够分,更不用说普通百姓。

得知要办报纸,那些语文成绩不错的人摩拳擦掌恨不得写出个好文章。

李凤儿更是激动万分,她本人文笔不佳,但母亲却是秀才之女。因为家道中落才嫁给父亲。父亲病了之后,他置下的田产被族人强行霸占,还在外编排母亲名声。李风儿是个聪慧姑娘,经过扫盲班老师的指引,她带着母亲逃到马场这边,母女俩皆在织布厂谋得一份工作。

白天她工作,晚上她就上夜校,她的数学尤其好,已经上完数学三,为接下来的统考做准备。

她回到母女俩租的宿舍,只有十平方,没有灶,只摆了一张床、一张立柜和一套桌椅。吃饭都得坐在床上。这样的一间宿舍,每个月只需交一百文。当然还有免费的大通铺,有八人间,也有十人间。

只母女俩想有个独立住处,所以就花钱单独租一间宿舍。

黄惠英正在扶案做算术题目,她是秀才之女,早先也跟着父亲识得几个字,学简体字确实比别人事半功倍,但是数学就得重头开始学。

她不像女儿在数学上有天分,学起来颇有些吃力。

女儿跟工友们去上课时,她就待在房间练习数学题。听到女儿回来,她立刻要去开水房打水洗脚。

织布厂有食堂,母女俩一日三餐全是在食堂吃。凉水只需要到楼下担水。热水去开水房就行。这些都是免费的。也就是说母女俩的工钱除了要支付单身宿舍,没有任何花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