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临江王刘荣坐侵太庙,被征中尉郅都府受审,刘荣惊恐,狱中自杀,窦太后大怒,逮捕了郅都下狱,立刻便要东市问斩。
同月,皇帝偶感不适,诏陶七公主回朝看病。
阿娇知临江王是郅都的劫数,在郅都被调往京畿,再度受理宗室罪案时,便劝郅都称病推拒,但郅都为人刚正,奉了圣诏,阿娇阻拦不得,提前在临汾等着,诏她回朝看病的圣令一到,立即快马加鞭日夜不停往长安城赶。
她晚郅都没几日,又提前做了准备,所以赶来得及时,临江王昨夜自戕,太后刚让人抓了郅都。
午后处斩,她晨间到的。
阿娇让陈云陈栩去大理寺盯着,自己直接进宫,先去见皇帝舅舅。
南并在四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富庶的天府之国,自南并通往其他州郡的货运来往不绝。
盐、铁、织、粮种哪一样拿出来,都是数一数二的,陶七公主出了名的不藏私,哪个不懂新工艺的籍臣、农人、匠人去请教,都有专门的学官教授,哪里有了天灾需要支援,南并也先将钱粮送往国库,再由国库下放灾粮,因而非但并州的百姓拥戴她,朝中上下也有不少臣子对她连声称道。
太精细的图文刘启看不懂,但治栗内吏们赞不绝口,再加上并州上缴的税银逐年递增,刘启就有些后悔当初答应把她嫁去匈奴,幸亏这婚事是黄了。
只外甥女年过十五,有这样的才干,婚事上考量得就多些,刚知晓她子嗣有碍,没到一个月,便收到了儿子的来信,说想娶陶七做太子妃,请他赐婚。
刘启起初是不同意的。
一则四年前悔婚过一次,再提婚事名声不好。
二则堂邑侯府如今风头无两,陶七掌握着南并三郡的实权,将来再做皇后,外戚干政,于汉庭是不小的隐患,当年诸吕之乱前车之鉴后人之师,不得不防。
三则是无嗣。
太子妃无嗣本就是大忌,再加上他这外甥的脾性非一般的善妒霸道,先前两人定亲,长年殿连婢子都无,再看她十二岁远走并州,将封地治理成富庶国,便可知她绝不是屈居人下的性子,到时必然闹得鸡飞狗跳。
他的顾虑,儿子在信中都提到了,信上说他心悦于阿娇,非阿娇不娶,阿娇一无亲子,二来心向汉庭,三则堂邑侯府并无成器的弟子,外戚一事他心中有数,子嗣将来可去母留子,太孙养在阿娇名下,就是阿娇的儿子。
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打消了刘启的疑虑,虽然他还是不太满意这门婚事,但毕竟儿子遇刺重伤,大老远先送信来开口求赐婚,他想想也就答应了。
赐婚的圣旨已经拟好,只望阿娇将来能像王皇后一样,做一个贤内助罢。
阿娇给刘启把脉,得出的结论与师父的差不多,便并不多言,只开了些养身提神又能止疼的汤药,“没有什么大碍,舅舅好生养着。”她回去再想想办法吧,刘启是个好皇帝,没有他,没有文景之治,汉庭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阿娇心里很敬重他。
刘启先叮嘱了她一事,“你皇祖母最心疼你,你大表兄软弱,自己受不住重压,自戕了,他的死和郅都无关,你祖母却要斩了他,万事孝为先,老人家哭闹起来,我无法,郅都是个忠臣,同你也熟识,你便帮着劝一劝罢。”
“好。”阿娇看了看日头,便想早点去长乐宫,被刘启叫住了。
赐下圣令之前,刘启多问了一句,“你无嗣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太子来信说将来旁的女子生了孩子,去母留子,养在你名下,你会待其为亲子么?”
儿子在信末叮嘱了好几遍,言不要与阿娇多说,尤其不能与阿娇提起去母留子的事,只直接赐婚便可,刘启不以为然,他不觉得有什么不能说,有什么不能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