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长安事

她不反感明面上的争论,最烦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曹操虽然做的不咋地,至少堂堂正正使绊子。刘意还能接受。

而且边让确实不行,他若是脾气再好些,也不会曹操激成这样。这种人放到长安,刘意还真愁。

他能被刘意邀请去长安,想来也是默许先前种种。曹操很快跳过,和刘意讨论长安现状,“如长公主所言,凉州兵马不安,需先做安抚拉拢他等?”

这事刘意是拉两个谋士一起谈的,脑袋瓜好使就不要浪费,荀谌很快转过来,“董卓偏重凉州兵马,然长安局势复杂。先董卓命吕布刺杀并州刺史丁原,虽将并州军队收入囊中。可来路不正,军中多有异议。”

戏志才加了句,“王司徒也是并州人士。”

所以表面上是美人计,吕布会答应王允,实际上是老乡帮老乡。

董卓和吕布闹翻,除去两个性格原因,还有部分就是迁都。

原本雒阳和并州比较近,吕布的并州兵有利。在迁都以后,周围一圈都是凉州军,董卓是高枕无忧了,吕布的不安却加深了。

这两位原本就不是父慈子孝,迁都长安后矛盾加深。爆发只是早晚的事。

刘意听完两人分析,很快得出结论,“并州兵仍有吕布,凉州军失董卓,曹公可借此入手。”

曹操故意问,“那朝中……”

刘意

很不给情面,“能劝则劝,无则不管。”

没兵你吵个蛋,什么,占道德制高点,对不起她也能站,而且还能把你踹下来。

定制了大致方案,刘意又书信一份让曹操带去,说的再特别,实际就一份家书。

她想和刘协说,她能带刘协回家了。

按照计划曹操需要先行,刘意带着兵马再慢慢跟上,确定方针不久后,曹操就和刘意告别,带着几个亲属快马加鞭。

曹操走后刘意考虑半天,最终在戏志才的建议下,送了份信给袁术。

没有兖州兵马加持,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看袁绍不爽的袁术身上。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朋友,合作下?

袁术什么时候能收到信暂且不谈,董卓死后,长安城内喜气洋洋,不过这种喜庆没保持多久,朝中就盖上另一层愁云。

蔡邕被下狱了。

这事说起来没什么特别咬牙切齿的经过,无非是蔡邕遭董卓赏识被重用,听闻董卓身亡叹息。不想王允大怒,认为蔡邕怜悯董卓,也是一路货色。直接把人抓了起来。

无端听的人心慌。蔡邕不是普通人,少年时就博学多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采好,还擅长音乐,因为善琴被灵帝召见。后来和大儒卢植一起修撰史书,因得罪了权贵,避世十二年之久。最后是董卓将他召回,因而董卓死时蔡邕难免叹息。

只是王允之举……

又是一日朝会,刘协被安坐在帘子后,听着底下大臣往来议政。

坐在下面的一位大臣起身,朗声道,“启奏陛下,蔡议郎有上书。”

刘协对蔡邕没什么印象,他只是按部就班让对方发言,然后离得自己最近的那位就会回复。

从前是董卓,现在是王司徒。

刘协悄悄将重心换到另一条腿上,任由自己思维发散。

“蔡邕上书愿受刖墨两刑,只求完成汉史。陛下,蔡议郎一向忠厚孝顺,仅仅一句叹息落得如此下场。实乃无辜啊。”

刘协下意识摸了摸额头和脚,他知道五刑,墨刑是要在脸上刻字的,刖刑砍掉脚。当初他和阿姐讨论,阿姐就说了,她不喜欢五刑。

阿姐不喜欢他也不喜欢。

刘协犹豫了会,小声道,“那就放了他吧。”

“陛下!”王允的声音从下方传来,他似乎恨铁不成钢道,“董卓戕害大臣,使陛下受辱,差点颠覆汉室。蔡邕仅仅受他恩惠就不忘董卓,这不是逆贼之举还是什么。”

刘协有些畏缩,进谏的大臣和王允争议起来,“蔡邕大才,知晓本朝多少历史,难道不应该放了他让他完成史书吗。更何况你杀蔡邕,不怕遭人非议吗?”

王允道,“武帝不杀司马迁,以致司马迁任意诽谤他人。如今国家有难,多少大臣遭无辜杀害,留一逆贼歪写史书,是要他们生前受辱,死后还遭人谩骂吗?”

说完王允向刘协行礼,“还请陛下下令,杀蔡邕以正朝纲。”

刘协闷闷不乐,说实话王司徒口口声声说为自己好,实际上站到了和董卓一样的位置。他不喜欢董卓,也不喜欢王司徒。要到哪天,这个位置上不再站人,他能认清大臣。

“都听司徒的……”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05-2623:29:562020-05-2723:57:4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冰箱里的奶牛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晓战随金鼓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