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3

按照正常的思路,杨二郎这种滚筒印花方案,其实是最适合工业化高速量产的。只是,那也得建立在钢质滚筒、加上稳定自动出色的精细雕纹。

而在古老的自然环境里,能便利完成的,反而是未来会逐渐淘汰、或者进行高新改进的一些方式。

比如说蜡染。

就是用染料无法渗透的蜡来做隔离,染出不同的花纹。

不过,蜡染每次都要做蜡模,而且还容易在浸染的过程中裂开,影响完整的花纹。这种作为单一一件衣服的特色印花可以,但做那种漂亮、完整、连贯的产品印花就不合适。

姜白芷闭上眼睛,大致翻了下农贸市场里跟印染相关的内容,知道常规的就三种,一是适合大批量重复花样印制的滚筒印花,二是丝网印花,三是热感应。

热感应就不用想了,没那个高科技条件。

丝网印花,则是用精细的丝网,留出需要印染出的花样部分依然空心,其他部分全部用染料无法渗透的材质填充满,最后把这层丝网铺在布匹上,染料直接泼在丝网上,进行刮涂,最终会隔着丝网,留下花样。

姜白芷想了想,把这个改一下,以目前的条件,更容易做到的,是把丝网印花跟传统的蜡染相结合。

当然了,这个世界好像还没见过蜡染,布匹要么是整体印一种色,要么是由绣女在上头绣出花样来。

杨二郎见姜白芷一会闭着眼睛,一会像是走神的样子,知道她是在思考,就没打断,自己也在想着怎么解决这个木辊补充染料的问题。

等姜白芷回过神来,杨二郎已经想到,譬如说,“在浮雕的花样上固定一层厚棉布,棉布可以吸纳比较多的染料,这样一来,就能大致染完一匹布。”

这会儿,一匹布大致就四米多,不到五米的长度。控制一下棉布吸纳的染料量,以及印染时的力度,确实可以把控一次性染完一匹布。

“但这样一来,染得花样就无法很精细了吧?”

布匹本身接受染料时就容易晕染了,还用棉布提供染料,那晕染的程度会更高。可能浮雕的是青藤,最终出来的是粗树枝一样的效果。

“对哦,”杨二郎愁得揪头发,“难怪以前没人这么干,原来是因为做不到吗?”

“那倒不一定,”姜白芷另外取了一张纸,在上头画了一只小兔子,然后拿把剪刀来,把画的兔子剪下来,“你看,隔着这张纸,用炭笔在上头涂画,下头的纸就能留下一样的兔子图案。”

“诶——”杨二郎眼前一亮,“这样也行啊!”

感叹之后,又迅速反应过来,“可要是换成染料,纸很快会被浸透、最后烂成一团。”

“那我们就换一种材料啊。”姜白芷提醒道。

杨二郎撑着头想了会,“纸容易烂,那换成木头或者铁?不行,那个太厚了不方便。换成布本身?布确实很长时间里泡不烂,又足够薄,但是它太软了,而且也隔不了染料。不然……”

“诶,白芷,先把布用米糊刷硬,然后剪出图案怎么样?米糊能隔住染料吗?”杨二郎激动地提出来,没等姜白芷回答,自己又想出了答案,“啊,不行,染料是湿的,一直刷一直刷,糊硬的布又会变软。”

他又想了会,“我记得你之前用蜂蜡来密封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