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民意

皇明天子 吾谁与归 2482 字 9个月前

“哦?拿过来。”朱由检也就是闲聊两句,结果孙传庭直接掏出了一本奏疏来。

朱由检看完奏疏,的确是自己当初让英国公处理窑民请愿之事,让京师此类事件的处理,出现了偏差。

“宣毕自严,王伴伴,你让景会来一趟,这是好事。”朱由检确信的点了点头。

在英国公西山山道堵窑民之前,大明对于底层诉求,都是成体系、成套路的和稀泥的做法。

第一步就是假意答应,安抚民众。

第二步就是收买领头的工贼,名曰商谈。

第三步就是将闹的最欢快的几个人借着一些由头,送进大牢或者充军,杀鸡儆猴。

最后一步,就是恢复旧有秩序,按部就班,一切如同无事发生。

这种广泛的和稀泥的手段,可不仅仅是用于底层民众诉求这种事上,也常见于大明的诸多事宜,统统适用。

比如蓟门索饷、关宁兵变,都是这么玩,安抚、收买、杀鸡儆猴、一切照旧,这四步处理鼓噪之事,端是好用。

好用是好用,但是压根就解决不了可题,只会将可题越积越多,最后暴雷的时候,整个天下为之侧目、惊骇。

朱由检借着英国公张维贤在西山山道给了窑民们承诺,这第一步显然很像是假意答应,安抚民众。

第二步挑选民意代表,比如徐四七,这个进入万岁视线的农家子,就是民意代表。

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就该杀鸡儆猴了。

可是大明皇帝并没有杀窑民里的鸡,而是杀了五个驸马都尉,儆的猴也不是窑民们,而是大明的勋戚和明公们。

最重要的一切照旧里,朱由检干的是满足了窑民们的诉求,不仅答应了窑民们的诉求,还给窑民们发年终奖,还建立了煤局学校,供这些窑民的孩子读书识字。

西山煤局搞得风生水起,越来越好,让大明的明公们十分的不满。

“这些钱本来都是我的!被大明皇帝窃了去!”大约就是如此逻辑。

从第三步出现了偏差,结果却是大为不同。

正是看到了西山煤局的成功案例,大明京师的三百六十个行当的老师傅们,再也不吃这一套和稀泥的手法,你解决可题,我继续给你干。你不解决可题,我就换一家。

和稀泥的手段,忽然失效了。

这种变化的出现,对于一心想让最广大的百姓们,入股大明集团有限公司的朱由检而言,是重大利好消息。

周树人先生曾言: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显然现在的大明朝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又奔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滑落着。

若是此时的大明百姓们继续浑浑噩噩,连自己的权宜都不知道自己去争取,怎么保家卫国?

真的滑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候,就只剩下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悲情了。

朱由检本来闲聊一句,却扯出了如此大的事,是朱由检万万没想到,种下一颗种子,却给了他这么大的惊喜。

对于挽救大明朝的历史使命,朱由检由衷的感觉到了,貌似也不是不可以试试的感觉。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新民主主义思想的觉醒。

即使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周树人先生,也从来不认为自己一支笔撬动了整个中国文化的进步,那是时代将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时代的代表。

这也是教员喜欢周树人的主要原因。

谁是最伟大的人?我们会说是他,他会说是人民。

周树人先生为代表的脊梁们,也不止一次的表达,自己只是时代的弄潮儿,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能救中国者,只有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