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月海

临冬海太冷了,以至于十分干燥——空气根本无法携带任何形式的水。大体说来临冬海大陆每年平均只有1215厘米的降水量(大部分是雪)。而大陆内部更是冷得多,在某些地方,每年只有20毫米的降雪。雪花一落下来,就被风吹走了。精致的花瓣被吹断,变成了圆的。由于起决定作用的表面积减小,风便无法携带这些晶体,它们只有留在地面上,逐渐互相黏结在一起。

雪花堆积重量向下压,密度便越来越高。因此,虽然表层的雪似乎很松软,但在10米以下却被压得十分坚固。在100米深的地方,气泡被密封在晶体之间,冰呈现出发泡状。继续向下,在1200米或更深的地方,空气被挤压成晶体,那里的冰是实心的。

极光

两处极地的天空都会出现神奇的彩色光亮,这些光柔和地滚动,层层叠叠。在夜色中明灭。任何有幸看到极光的人,无不为之目眩神怡。

这些胜景产生于太阳所发射的电离气体。它们以每秒400千米(250英里)的速度穿越太空。这种太阳风击中地球的磁场,然后受到该磁场的引导。电离粒子穿入地球的高层大气,一直到达两极的磁场曲线,它们和热电离层的原子与分子撞击。这种碰撞随着光粒子的释放便产生了颜色。氮会产生出紫色,但是最常见的颜色应属红色和绿色,是由氧产生的。

这些光亮在极光带内看得最清楚,极光带以磁极为中心。在此带内,全年的每一个晚上几乎都看得见极光一只要是没有云层遮蔽的黑暗夜晚。在所有时间都存在的极光是同步的,任何一个时刻,在地球的两端都是相同的。

★郡会:马太冰城

△陆海生物

在讨论临冬海大陆架上的生物时,生物学家经常会用到一个词——“巨大”。

因为这里的很多物种长到了离奇的尺寸,这是一种被称为“极地巨化”的现象。这里有两米高的海绵,它们可能有数百年了。巨大动物见深海设定。

硕大的身材和臃肿的体态可以降低动物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减少从皮肤流失的热量。皮毛和脂肪具有良好的隔热作用,也有助于御寒。鲸类完全依靠脂肪,而有些海豹则是两者皆用。深入临冬海很远的南方过冬的海豹长得特别肥胖能够很好地保温。

要不是紧紧地挤在一起分享体热,雄性皇企也无法忍受冬天刺骨的寒风和-50c的低温。

春天的时候,尽管持续的时间不长,但是浮游植物也会在这些浅海区域以惊人的速度繁荣生长。而南大洋的生产能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即使是在临冬海海冰当中,也不乏生命的存在。在冰晶之间的微小盐水水道,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动物、扁虫,还有最重要的,叫做硅藻的显微植物,都在那里过冬。

硅藻是褐色的,当它们大量出现时,冰的底部会因而改变颜色。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且在光线等级非常低的情况下也能生长,因此甚至早在冬末初春之时,硅藻就可以开始进入一年一度的盛产期。利用来自水中的营养,硅藻可以非常迅速地繁殖,以至于海冰的下面都被它们所覆盖,阻挡了所有光线的渗透,使下面的海水变得一片漆黑。在整个冬天,是硅藻使生活在海冰中之盐水水道的无脊椎动物得以存活。等太阳重返此地整个生态系统便开始活跃起来。随着冰雪消融,海冰藻类在浮冰边缘的水域中也开始繁荣滋长。因此,硅藻对于南大洋的生产能力来说非常重要,它们明显延长了生物的生长期限。

▲锯齿海豹

利用海冰作为休息和繁殖的平台。它们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海,估计总数在3000万左右。

▲帽贝

在临冬海很常见,但是这些动物很小心,以防止被冰冻致死。夏天的时候,它们慢慢爬上浅水区域摄食生长快速的藻类。冬天,就迁移到海冰之下,躲在裂缝和悬突等安全的地方。然后,它们把自己包在防冻的黏液中,以避免身体的组织被冻僵同样。

就整体而言,南大洋的海底群落比北极的要丰富得多。北极的动物和大西洋及太平洋的动物都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而南极的动物就属于地方性的,因为该大陆已经与外界隔离很久了。

在冰层下面的安全所在,生产能力或许不是很高,但是动物的种类却很丰富多样,数量也很多。海星、纽虫、甲壳类动物和鱼类在海底觅食。在这之下是以软珊瑚、水螅和海葵为主的地带,再往更深的地方则有海绵有些可能已经生活了好几个世纪之久了。

▲磷虾

临冬海食物网的基础。夏天,磷虾会形成巨大的群体,把大片大片的海面都染成红色。南大洋有1~5亿吨之间。

当海冰在温暖的气候下完全消失的时候,磷虾聚集成庞大的群体,其宽度可达好几千米。这些磷虾群似乎有一个每日的活动模式,白天时停留在深海,这样被在表层潜水的鸟类捕食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晚上再上升到水面。尽管有这些对抗捕食动物的策略,但不论白天还是黑夜还是有很多遭到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