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凿壁偷光还是悬梁刺股、闻鸡起舞这些典故,皆说明了发奋读书的必要性。
他只是不明白,让稚童坐在室内,摆一块糖果,如何便能看出其有毅力与否?
李忘忧见众人不解,又继续解释道:“叔叔、诸公,这项测试开始之前,书院的助教便告诉了这些稚童,他们面前的糖果,可以吃。但是若是在助教回来前,他们没有吃掉,便可多得到一块糖果的奖励。”
“然后呢?”李二还是不明白。
李忘忧耸耸肩膀:“自然是等助教返回,没有吃掉糖果的稚童,便算是合格,吃掉了的,便不合格。”
“这又是什么道理?”
李忘忧抓抓脑袋,也有些不知如何解释。
他做的这些测试,其实是从后世看来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米国一名教授设计了这项实验。
后吃糖果实验,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是最成功的实验之一。
通过观察,教授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他走后,立刻吃掉了糖果;有三分之一坚持了一半,便忍耐不住,放弃了继续等待;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到了最后,得到了奖励。
而教授一直跟踪调查这些孩子,知道十四年后,这些孩子中学毕业,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或者开始工作。
教授再继续对这些孩子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年马上吃掉糖果的孩子,往往表现的缺乏自信,与同龄人相处也不好。
而最后得到奖励,才吃掉糖果的孩子,却是交际能力出色,有主见而且血液出众。
就连考试成绩,等待的孩子,也比不等待的孩子,高出许多。
李忘忧的大唐书院,要选择精英入学,他自然想要挑选出那些愿意“等待”,有自控力的稚童入学。
不过这些事情,李忘忧却无法与李二与一众大佬解释,面对李二询问,他也只能含糊其辞:“后吃糖果的稚童,更有自制力,想必也更能用心读书,故而小侄才如此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