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为了自己的大计,保龄侯还是劝道:“殿下这个时候还是不要称陛下为父皇,以免漏了口风,被昭阳公主知道,坏了我们的大计。”
“舅舅教训的是,我知道了。”赵建觉得保龄侯说的有道理,应道。
“关于殿下的疑问,如何讨陛下欢心,依照我看这文章不论出何题目,殿下只要朝着称赞陛下的方向写,多写些陛下的丰功伟绩,陛下自然会高兴。”保龄侯洋洋自得,自以为自己很了解宣德帝,对着赵建指导道。
赵建听后连连点头,以前的先生们也都说过,帝王都是喜欢别人称赞自己的,先帝时期的一位状元郎就是凭借一篇将先帝夸成亘古未有之明君的殿试文章一举夺魁。这方面的文章他拿手地紧,若真是让他写那些务实的文章,他才是真的愁呢。
“舅舅深知帝心,侄儿多谢舅舅指点,一定多写些称赞陛下的话,讨陛下欢心。”赵建拱手,一边奉承保龄侯,一边感谢道。
保龄侯听到这话心中熨帖,接着道:“陛下对昭阳公主颇有感情,到时肯定会不舍,你记住,到时你定然要表现出受了太多苦,日子凄惨的样子来,让陛下怜惜你,这样我们的胜算才高。”
“好,我记住了,到时一定不会辜负母妃和舅舅的苦心。”赵建赶紧应道。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便到了殿试。
赵建跟着一群学子迈入大殿,殿中威严,就算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份,第一次进入这大殿中,也心中胆怯,不敢乱看。
“众贡士跪,叩拜陛下。”
赵建跟着一众学子跪下,口称万岁,但是心中却燃起了豪情,再过一日,他也能站在大殿之中,接受众人的跪拜,只要一想到那个场面,特别是昭阳公主也会跪在自己的脚下,赵建脸上的笑意就怎么都止不住。
叫起后,便有宫人上前摆上桌案和垫子,宣德帝身边的宣旨太监宣读殿试题目,殿中燃起了香烛,众学子开始作答。
赵建起初还犯愁,他对农耕之事半点不通,他家境虽不好,但是靠祖母带来的嫁妆他也不用下地耕种,甚至还有书童伺候,读书后他更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这农耕之事就更鄙夷了,所以他对这农桑二事半点不通。
本来他一点破题的思路都没有,但是想到保龄侯的话,他便有了想法,知道如何破题了,提笔写起来,思如泉涌,很快,便将策论交了上去,在一众贡生中属于提前交卷的一批人。
下首的大臣们看着宣德帝眉头越皱越
紧,便知道宣德帝是不满意这些学子的文章了。
只听这时宣德帝叫道:“谁是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