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老太太的那出掰谎记,敲打的是谁,王夫人都不在意。
把贾宝玉养成这样,爱和女孩扎堆,虽然有他本身性格的因素,老太太的溺爱更是重要成因,
不能全怪王夫人。
老太太亲手把人养歪的,从小宝玉的事情,老太太就不让别人插手,包括亲娘在内。
贾母把贾宝玉接过去,由她亲自抚养,让他在女孩堆中长大,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小童养媳。
在往夫人看来这也不错,宝玉虽然别的不成,至少给自己找个真心待他的小媳妇。
不然以后家族败落了,谁还会愿意嫁给他。
所以王夫人一向只致力于给黛玉调养身子,可是也有点儿架不住其他人总扯后腿。
宝玉和黛玉两个小孩子闹来闹去也就罢了,王夫人不好插手。
若是真的插手说破他们的感情,反倒让他们两个没面子。
可是贾母偏偏要自捅一刀。
以黛玉的敏感,贾母这出掰谎记,不论是冲着谁的,黛玉都会多心在意。
这是她源于没有家族和父母疼爱的自卑,身为千金小姐,自幼寄居贾府,虽然待遇跟迎春姐妹相同,贾母和王夫人也对她疼爱有加,她却能仍能感到寄人篱下,这种滋味并不好受。
再加上有一个冤家一样的宝玉,让她时刻在意挂心。
而现在黛玉和宝玉都渐渐大了,却没有人做主他们的婚事。
贾母每次敲打,也都在黛玉心上留着刺。
宝玉对林妹妹有情,这在贾府上层之中本是没有说破的秘密。
紫娟的那一下试探,贾宝玉的表现,其实就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就是那些原来不明白的下人也明白了。
当时,让薛姨妈硬圆回来。她说什么,“宝玉本就心实,和妹妹又是一块儿长大的,这一下突然说要走,别说是实心眼儿的孩子,就是冷心肠的大人也受不住啊。”
如此,对下就有了定论,统一了口径:宝玉因为听说黛玉要走而魔怔,是出于友情,出于兄妹之情。
本来这件事就让黛玉觉得很无地自容。元宵节那天贾母掰的谎,说千金小姐应该有的行事规矩,越发让黛玉觉得自责心痛。
换了宝钗,无论心中怎么想,待人处事上都能一如往常,八风不动,沉稳老练是她的风格。
这一天,王夫人和薛姨妈姐妹两个在一处说私房话。
薛姨妈又说到了宝钗待选的事儿,一直待选也没被撂了牌子,再过一两年年龄就要过了,看样子,在亲事上面真要自家里做准备了。
既然她提到这个,王夫人就说:“宝丫头这样的模样品格,到哪儿都是拔尖儿的,就是做个王妃,皇妃,也都足够了。”
薛姨妈笑着说:“我是当娘的,看自己的孩子自然是样样都好,你当姨妈的自然也是一样的心情。只是宝丫头在出身上吃了些亏,比不得那些高门的贵女,她才没有那个福分。”
王夫人说道:“总这样待选着也不是办法,不如我去找娘娘,咱们找关系疏通疏通。”
薛姨妈有点惊讶,来了这两年,王夫人可从来没有说过这个话。
其实他们当初应该是心照不宣,觉得宝钗的家世应该就是放在最末一批的,只是作为陪衬而已,所谓待选的资格也是镀一层金。
现在王夫人这意思是彻底反对金玉良缘了?
薛姨妈不由得问:“姐姐可是不喜欢宝钗?”
王夫人听出了她的意思,推心置腹地说:“妹妹,宝丫头是我的外甥女儿,我岂能不疼她?我自然希望她有好姻缘,有好的我有岂能不留给她,我知道你觉得贾家不错。”
薛姨妈没想到王夫人会这么直截了当的说出口,也连忙表态说:“贾家自然是好的,宝玉也是一表人才,最得我的欢心,若是能够亲上加亲,我们姊妹岂不是都不用再多操什么心了。”
王夫人说:“贾家的现状你不清楚,虽然外头看着繁花似锦,可是宝丫头也是帮忙管过家的,知道这里子已经空了。宝玉也不是那种能上进的人,配不上宝丫头!
“不然的话,我当然要把宝丫头留在家里,长长久久的做一家人才好呢。只是已经是这样,不能不为孩子们的将来打算,你说是不是?”
薛姨妈原以为宝玉的亲事拖着不相看,王夫人就是一直在观望,衡量,便认为他们还有机会,看来王夫人铁了心不与薛家结亲。
薛姨妈发愁说:“姐姐说的都在理,可是这两年多都没有消息,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选上的。”
把宝钗嫁到了贾家薛姨妈倒是省心,但是要是能选上入宫,日后像元春一样做个人上人,那当然更风光。
薛姨妈倒是不担心宝钗无法应付宫中的事。
她看着女儿一年一年白白蹉跎也不好受。
王夫人说:“宝丫头是个心中有成算的,想必这事儿你还得跟她商量商量,如果她愿意入选,我们再找关系活动。如果她不愿意,也别勉强。只是我们再多留留心,给她选一个称心如意的好人家就是了。”
虽然这么说,王夫人相信,让宝钗自己选择,她还是愿意入选。
薛姨妈现在彻底相信王夫人真的对宝钗和宝玉结合不感兴趣,对此只能无奈叹息。
薛姨妈说要现在就回去找宝钗商量,就告辞出来。
薛宝钗从母亲那儿听到了转述的王夫人的话,也明白太太这是彻底打算绝了她嫁给宝玉的希望。
王夫人从一开始就没接薛家的茬儿,薛宝钗心中早就有了猜测。
不过王夫人待她一向不错,从不生分,这也让宝钗和薛姨妈一样,有了等上一等,也许最后王夫人就会发现她是最好的想法。
其实,宝钗是个有大志的人。
贾宝玉这个人她还真有些看不上,嫁给宝玉,在宝钗来讲,心里并不觉得是高嫁。
只是为了家族,为了母亲和哥哥,不得不试一试。
宝钗自认为心机不输于王熙凤,却比王熙凤更有学问,更识文断字。
她有更大的眼界和格局,她要么想像元春一样进宫当皇妃,要么嫁一个知道上进肯用功的人,成为真正能够帮得上丈夫一同上进的贤内助。
而贾宝玉,他厌恶八股仕图,从内心里鄙视抵触功名利禄,不求上进。
宝玉说朝堂上的那些文臣武将都是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沽名钓誉,不知道大义。
宝钗每每劝宝玉上进,宝玉又不想上进,这就导致两人的关系很僵硬。
在贾宝玉身上,宝钗就算空有一腔的踌躇满志,也无用武之地了。
而且宝钗看不上宝玉,从之前就有蛛丝马迹。
在她们新开诗社的时候,她给宝玉取的名就叫‘无事忙’、‘富贵闲人’,这其中的轻视溢于言表。
惜春要画大观园,不懂绘画技巧的宝玉就跟着乱出主意。宝钗张口就说他,“我就说你是不中用的。”
众人都夸她嫂子英莲学诗学得好,宝钗就对宝玉说,“如果你像我嫂子这么用功,什么学不成!”
还有那次贵妃的端午节礼,只有宝钗和宝玉的东西是一样的,虽然她听母亲的话带着手钏子出去了,心里却有些不自在。
现在想来,那些不自在和看不上,正是因为觉得宝玉不是良配的缘故。
现在王夫人把这事儿说开,也算是解了宝钗的困局。
要是能够入宫当然更好,就算不能入宫,还要请姨妈帮她挑选一个家世好又上进的夫婿。
薛家自己挑的条件肯定是不能和王夫人挑的相比的。
宝钗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也可能是最后的机会,立刻跟薛姨妈说,她想选入宫去。
薛姨妈得了薛宝钗的主意,再跟王夫人商定了。
王夫人再次进宫,见到元春的时候,就跟她说起了这件事。
请元春帮忙活动活动,把表妹宝钗给选上。
因为对秀女的选用去留是宫里的事情,可能就是由皇后娘娘或者哪几个高位嫔妃做主的。
在外面找人活动也没用,只能来找元春。
元春诧异地说:“发生了什么事?母亲怎么会想叫薛家表妹选入宫,难道不想给宝玉留着?”
“我观这个表妹端庄从容,举止有度,无论是容貌还是才气都是一等一的。”
她不明白为什么母亲放着这样一个适合做宝二奶奶的人选不用,却要把她放走。
那天省亲发生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宝钗和黛玉两个人都帮了宝玉的忙,却用了不同的方式。
宝钗提醒启发宝玉的方式元春更喜欢,薛林二妹她都亲自考察过,觉得还是宝钗更适合宝玉。
而且母亲留姨妈表妹她们一直在府中住着,元春以为她们两人早已经私下里商定好结为儿女亲家了。
王夫人苦笑着,压低了声音说:“不怕娘娘笑话,宝钗再好,宝玉不喜欢我也没有办法。”
元春诧异的看向王夫人,王夫人于是解释说:“宝玉的性子你是知道的,倔得很,他被宠坏了,再好的女孩如果让他一生不能展颜,觉得不快乐,那就是耽误了两个人。”
王夫人说缘由也只能点到为止,当然不能说宝玉已经另有心上人就是林黛玉,没有林黛玉他就要出家。有这么个不孝子,也只能认了。
元春听了母亲这话不由得震动,只觉得感同身受,物伤其类。
因为她看得出来,皇上并不喜欢她。
省亲前后是元春最活跃的时候,经常往贾家送东西传话,而这两年,她就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派人去赏赐一些东西。
正是因为本来就不多的宠爱更少了,导致她更加郁郁寡欢。
元春已经在宫里,身不由己。
王夫人能够为元春做的,也就是时常来探望宽慰她,给她提供一些美容养颜的药丸或药方,让她留住青春美貌。
其他比较敏感的,如政治上的,或者是后宫的话题,是不允许说的。
王夫人献上的药丸在元春的身上的确有效,可是元春仍然是经常郁郁寡欢。
就算她打扮的再漂亮,恢复的再好再年轻,能见到皇上的日子也有限。
而皇上有后宫佳丽三千,年轻貌美的妃子比比皆是,所以元春的容貌优势,也不是很有优势。
好在位份在那里,除了皇后那个级别的,就属她这个级别的贵妃待遇最好了。
至少不用为了又没宠爱,又缺资少物而发愁。
王夫人开导安慰她一番,让她过好自己的日子,也不必操心家里。这才离宫回家。
两个月之后,宝钗的事情办了下来。
宫中来了消息,为宝钗留了一个才人的缺儿,日后会跟随明珠郡主进学,在明年春天的时候同那一批女官一起入宫。
明珠郡主刚刚5岁,是福瑞亲王的掌上明珠。于明年满6岁的时候入宫进学,也就是说,日后宝钗领了郡主身边的才人之职,会陪着郡主入宫,日后她也会入福瑞亲王府上。
这和元春当年走的路线一样,只不过元春更幸运,当年的王爷成了皇上。
众人看宝钗的眼神都不同了,众姊妹诚心向她道贺。
只有宝玉不太乐,不觉得进宫是什么好事。大姐姐进宫了,多少年才能看到一次。
林黛玉一点也不嫉妒,真心为宝钗高兴,也为自己高兴。
从此以后金玉之说不攻自破,再也不会有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