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还没有追忆完往昔已经听到太平说:“我不同意!”
“为什么?”皇上十分奇怪,太平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很少会忤逆他的意见,何况是这种册立妃嫔的时候。而且他又不是册封了个小姑娘,只是他以前的姬妾而已。
太平说:“这个人假死了这么多年,却突然回宫,你不觉得她居心叵测吗?”
皇上说:“她怎么会呢,她只是走投无路,若不是需要药材救安怀,也不会求到贤妃头上,朕也不会知道她尚在人间。而且她本意不愿意再与朕有瓜葛,是朕为了弥补她这么多年的颠沛流离,执意让她留在宫中享受荣华富贵。何况,这么多年她一个人养着安怀,也吃了不少苦。”
太平说:“不提安怀也就罢了,一提起来,本宫更不能同意她重新入宫。安怀是皇兄最小的孩子,本来应该是金尊玉贵的小公主,长到十几岁,你却连亲眼见一面都没能做到,花儿一样的年纪就陨落了,这要怪谁?当然是她的传来死讯的娘亲,才让我们以为安怀根本没有机会长大。”
皇上沉痛地说:“朕有责任。”
太平说:“皇兄也是身不由己,皇兄有没有想过,如果这周婕妤当年没有假死逃跑,虽然她们在皇陵不会受到多好的待遇,但是皇家的侍卫当然会护着小公主,安安稳稳长大还是绰绰有余。周婕妤十几年来颠沛流离就是为了她好吗?还不是害了她性命!就算是当年假死的事情不追究,皇兄登基以来,她们也该知道好日子要来了,如果立刻出来相认,凭借太医的医术和皇家的珍贵药材,又怎么会保不住安怀一条命。大错已经铸成,现在这个周婕妤却自己回来,安然的被封为淑妃?”
皇上有些唏嘘地说:“是朕先对不起她,没能护住她们母女,她曾经在临走的时候对朕说过‘心如死灰,此生不见’现在一切都过去了,朕还是对淑妃心怀愧疚,让她能够在晚年恢复身份享受荣华,也算是弥补一二。”
太平见他如此情态,也软化了一些说:“但是皇兄明知道她这二十几年过的是什么日子,她积累了二十几年的愤懑,你当真敢毫无芥蒂的把她留在宫中,就不怕她居心叵测?何况还是皇上的枕边人。”
皇上思忖片刻后,说:“朕还是觉得你太过杞人忧天了。”
太平说:“皇兄只要知道,太平一心只是为了皇兄的安危着想,若是依我之见,就把这位淑妃送入行宫安养吧。”
皇上说:“朕答应你会小心一点的,她只身回宫,根本没有什么可信之人,更别提什么势力,朕会注意的。”
安仁殿里,太子妃对刚刚忙完正事的太子说:“姑姑越来越霸道了,听说父皇册封淑妃,她还极力反对。”
李隆基说:“那你看父皇有没有因此不高兴?”
太子妃说:“好像没有,父皇还特地开了私库,送了公主好些东西。”
李隆基说道:“这就证明父皇对公主并没有不满,我一向知道他们兄妹之情深厚,却没想到父皇对姑姑能容忍到这个地步。”
皇上和太平公主在太极宫里说话没有遣退左右,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传言传出皇上和太平公主两个对于淑妃回宫之事意见不统一。到是太子妃听说了太平对淑妃不满之后与淑妃走的很近。
太子和太子妃拉拢淑妃的举动太平并不意外,每次听说有人与她太平公主不和的,太子和太子妃必然会拉拢。太平只是觉得皇宫里面要越来越乱了,因为搅风搅雨的人多了。
淑妃回宫的确存了坏心思,她对皇上李旦简直恨之入骨,还对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贤妃也十分嫉妒,她原来想着得到所有人的信任之后再出手报仇。不过,在她刚进宫没几天,就听说太平公主回宫来了,还反对她回宫!
人人都知道这位公主十分强势,从来说一不二,皇上有很多事情都听太平公主的,淑妃还没弄明白自己是哪里得罪她,却的确对她十分忌惮,也不敢先展开什么报复了,只能先看看情况再说,老老实实的做个淑妃,让皇上好好回忆欠她良多,才会得到更多筹码。
眼看李隆基当上太子之后,地位越来越稳固,朝臣们大加夸赞太子的能力。那些不支持李隆基的,有人开始出招了,他们见到天空中星象有异,就来到太平公主面前,想要太平公主向皇上进言,借星象有异说这是不吉之兆,用来铲除太子。
当年七月时,彗星忽然出现在西方天空,经过轩辕星进入太微垣,最终到达大角星。这时还没有研究宇宙以及天体学,人们普遍会认为,天象的变化往往也预示着人事的变化。
原著中的太平公主听了他们的话,会借此机会向李旦进言,说天空星象的变化代表了除旧布新,而且帝座星和心前星都有变化,所主之事乃是皇太子应该登基即位,用来离间父子俩的关系。
这一次,太平听了他们的建议,直接否定:“此计不可行。”
提出这个妙计的官员诧异道:“为何呀?没有一个皇帝能容忍地位被动摇,公主如果向皇上提出星象变化预示着太子要弑君夺位,那么皇上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
封建王朝皇位的更替是最为敏感的话题,即使是父子之间往往也会因此翻脸成仇。
又有一人进言说:“公主恕臣直言,虽然太子是皇上的儿子,自古以来的皇帝就没有不忌惮太子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太平耐着性子说:“你们说的不错,若换作是其他的君主,这一招也许会取得空前的效果,可是,这次你们算漏了皇兄的性格。本宫十分了解皇兄,他不会那么做。”
皇上不是当了几十年帝王集大权于一身,他登基不久,甚至还没有适应大权独揽。而且他也并不爱揽权,政事都得到了分摊,以前由谁主理的部份他仍然是信任有加。皇上自己都觉得他能够再登基是个意外,恐怕也是存了先为立下拨乱大功的三郎占着位置的想法。
他会因为星象的异常而废了太子或杀了太子吗?不会的。
先前提出建议的臣子问:“那公主以为皇上会如何呢?”
太平说:“如果我到皇兄面前去说,天空星象的变化预示着李隆基将要对皇位不利,说太子可能会取代皇上,那么皇兄很有可能会直接退位让贤。”
几个盟友心腹不敢置信:“什么?”
太平说:“你们没有听错,别忘了曾经在中宗时期曾经灾祸连连,也被认为是苍天示警。就是相王亲口劝中宗选择贤明的儿子为皇帝,来避免灾祸。现在换了皇上在位,他又怎么会贪恋皇位而不做出让位之举。”
本来觉得这个主意十分高明的几位大臣都心有余悸,如果皇上当真让位给太子,那他们岂不是白忙活?反倒住了敌人一臂之力。
至此谁也不敢提慧星代表着皇权更迭的事儿,甚至有听到任何有关星象变化的事情,也极力澄清引到别的事情上,更不敢去皇上面前说。
太平及时阻止了手下人的行动,总算避免了皇上让位给太子。否则按照原著的发展,这会儿听了那番话的皇上已经让位给李隆基,自己成为太上皇。
李旦能在困境之中忍了这么多年,心性绝非一般,更不能以以往的那些普通皇帝的心态去猜测他的行动。别人会怕羽翼丰满的儿子来夺权,他却是不会的。因为他的这个皇位就是他这个儿子亲手给推上去的。
甚至如果太平真的在他面前说出那番话,他只会对太平警惕,认为她是祸乱朝纲之人,说不定反而会下定决心把她送出去,送到封地。李旦看起来有些仁弱,实际上他很精明,并不好糊弄。
太平要打压太子,必须落到实处。而不能靠那些虚无缥缈的星象之说,或者是谣言之类的,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东西。
孙良娣入宫的时候有多骄傲,后来就发现错的有多离谱,因为太子好像根本不喜欢她,对她十分冷淡,只有新婚的第一天去过她那儿,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孙良娣厚着脸皮去给太子送汤送水,太子也总是视而不见,她原来以为太子是忙于政事,不方便见她,却发现如果是太子妃来给他送东西,太子总会立刻把人请进去。
孙良娣刚入宫的时候还带着骄傲的心情,没把太子妃看在眼里,因为太子妃对她来讲只不过是一个不会下蛋的母鸡,现在却完全不同了,她只想着快点在太子面前站稳脚跟,把太子妃的宠爱分过来一些,她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不论她如何讨好太子,太子都视而不见。
实际上太子也想对这位新入宫的良娣好一点,不过他们成婚的第一天,太子妃的脸就受伤了。太子妃没直接说是孙良娣弄的,但她的暗示太子又如何听不懂,太子妃只不过去了一趟孙良娣的宫中,回来就受了伤,还一力隐忍给孙良娣开脱,让太子去孙良娣宫里。太子心疼太子妃为了顾全大局让他娶回孙良娣,若是刚入宫就敢欺负太子妃,太子当然不能姑息了,认为此人简直是心太大了,一入宫就敢给太子妃难看,日后还得了?不过顾及孙家,他只能冷待着。
太子妃的脸是她自己拿起香炉烫的,只不过几句似是而非的话,就让所有人误会是在孙良娣那里受了委屈。
元玥这些天跟孙良娣也相熟了,相熟之后才发现这个孙良娣虽然有些大小姐脾气,不过人确实挺好相处的,两人甚至因为性情相投成了朋友。
有一天,她还提醒孙良娣让她收敛一下脾气,不能做伤害太子妃的事。孙良娣立刻否认,说她从来没有伤过太子妃,并且澄清了那天的情况。元玥想到太子妃的确没有明说是孙良娣把她弄伤的,难道是自己误会了?
于是去向太子妃求证。太子妃本来挺喜欢元玥,觉得她很机灵就放在身边,却没想到她会把这件事当面问出来,太子妃当然否认,“本宫什么时候说过是孙良娣弄伤我的?”
元玥吃惊:“真的不是她吗?可是太子妃当时的表现,的确让人误会是孙良娣弄伤您的。”
太子妃面不改色道:“是吗?本宫从来不知情,而且当天就已经说了是我自己不小心,没想到还是引起误会。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提了,以免节外生枝。你给本宫看着点,不要再让宫里出现莫名其妙的谣言。不论是本宫还是孙良娣都是太子的脸面,若是传出有关安仁殿不好的传言,受损失的还是太子。”
元玥:“我明白了,绝对不会让关于这件事的谣言传出去。”
太子妃掀了掀眼皮:“明白就好,你下去吧。”
有宫女羡慕地说:“元玥,离王殿下又来找你了,你们可当真是交情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