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三十六)

贾敏情知拗不过他,便也不强求,只道:“我先去看看瑛儿,你也早些回房。”

林如海连连应了,亲自送了她出去,便又埋首在卷宗里了。

都说万事开头难,到了林如海这里,却是保证后续,不人走政息才是最难的。

他要建的孤寡院虽然是公益事业,但官府明显是不会出多少钱的。官府出的,只能是名头,更多的资金,还是要自己筹措。

林如海不缺钱,也不吝啬每年出个千儿八百两银子。但他在太原任职的时候还好,等到他三年任满,就算为着避嫌,也不能再往太原的孤寡院投钱了。而接任他的同僚,一是不一定有他这样的家业;二是不一定愿意出这笔钱。

因此,在他的任期之内,要先把后续的资金问题给解决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少不了要动员当地的富商、大户。

可是,无缘无故的,谁又愿意每年都往里填一笔明显是没有收益的钱呢?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想让人出钱,总得給出能令人心动的东西。

——名,或者是利。

林如海盘算良久,决定从几家平日里颇有口碑的富商入手。

因为,人一旦有了一定的钱财,就会想着求一个好名声。这年头,一个好名声,真是太重要了。不说远的,就前两年,河北安化那边,就有一个抢劫犯,因至孝而减刑的。

这虽然对那些被他抢劫的人很不公平,但世道就是如此。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世道上,地方上的治理,除了法制之外,也离不开德制。很多时候,对底层的百姓来说,道德的约束,远远大于律法的约束。

这也不是不能理解。

因为,大多数的平民百姓,都是不识字的,更别说懂得律法了。既然不懂,又何谈遵守?

而道德约束就不一样了。

像是“孝悌”之道,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团结四邻,助人为乐……这些质朴的品质,老百姓或许不一定会写,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他们大多数都在这样做。

因此,官府很多时候,也不得不牺牲一些律法的威信,加强百姓的道德感。

而“孝”之一字,可谓众德之首了。

当然了,林如海想要这些富商出钱,自然不能是替他们谋什么“孝悌”的名声。因为本身这些有一定声望的富商,都很是爱惜羽毛,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在私德上有瑕疵。

而林如海,也不单单是要替他们谋一个“友爱乡里”的善名。

他还要在道德上绑架一下他们,再把他们高高抬起来,当做道德楷模的选举标准,以刺激那些不愿意出钱的人。

而且,按照林如海的最终设想,是要把为孤寡院捐赠打造成一个门槛,要让后来的富商们,挖空了心思,想方设法地把钱往孤寡院里送。

当然,这些事情,交给幕僚去办即可,林如海只需撬开了第一扇门即可。

可这第一扇门,却也是最难撬的,他自然要全力以赴,仔细应对,给后续的事情开一个好头儿才是。网,网,大家记得收藏或牢记,.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