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 匿名

回到家里,尚西关吩咐下人去把祠堂收拾出来,再去把金银收起来,至于那新赐的宅院,等房契送来了,他找俩人,过去收拾收拾,能租出去就租出去,租不出去,那就每月派人过去打扫一通,其余的,就不必管了。

这时候没有炒房这一说……应天府的房价固然是高,可大家又不喜欢囤房子,只是喜欢囤铺子,要是可以的话,尚西关更想把家里多余的房产都卖了,可皇帝赐下的房子,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卖的。

其实不说卖,连租,都有些不合规矩,不过,一般大家也不在意这个,毕竟官做多了,大家手里都有好几套房产,总不能为了感谢皇恩,还把自己掰成好几瓣吧。

墨宝尚西关当场揣

着就走了,金银是后来秦非芒亲自去内藏库给尚西关挑的,由御前的内侍送到尚西关家里。至于那宅子,也是秦非芒找了个御前的内侍,让他去通知工部,挑个合适的宅邸,把地契房契等物,给尚大将军送去。茶,心情很好的对她说:“感觉我还没吃饱,你们也饿了吧,要不,咱们再吃一顿?”

金珠:“……”

进了冬天,又天天动脑,自家郎君这饭量也是跟着与日俱增,眼看着是准备养膘了。

罢罢罢,太子都不在意,她管这么多干嘛。

再说了,自从在南诏吃了那么多的苦,郎君的身子就清瘦了不少,如今就是胖起来一点,也远不如当初在参政府养尊处优、招猫逗狗的时候。

半个时辰后,孟昔昭这边传出阵阵香气,把那边熬夜刷漆的工匠们肚子里的馋虫都勾出来了。

工匠甲:“真香啊。”

工匠乙:“别看了,早点干完,咱们也早点回家。”

想想是这个道理,于是,他们更加卖力的继续刷漆,这群人的进度是从外向内的,因此,他们谁也不知道,此时此刻,就在内宅的南院里,那间属于某位公子、或某位娘子的床底下,有个小巧玲珑的箱子,而里面,正静静躺着一张,足以让整个应天府都掀起轩然大波的旧纸。

……

平家在天寿八年的时候被发现通敌,也是于那一年,在明州府当地全家斩首示众,头颅被挂在城墙上,既是震慑海盗,也是以儆效尤。

詹家出事之后,就搬离了原来的房子,他也不知道,后来平家又回来过一次,他们不是年年都回来,只是有了机会,就回来重聚一番。

因为将这里视为另一个住处,平家没有把房子租给别人,也没有把所有家伙什都带走,不好带的,以后会用的,就继续留在这里了。

比如,床上还摆着规整的被褥,只是因许久没人用过,已经破的连棉絮都露出来了。又比如,厨房里也有放在缸中的米和水,米发霉,而水,已经彻底干涸。

这里处处都有人生活过的痕迹,但不断向前推进的光阴,将这些痕迹,变成了一座荒诞的废墟。

平家子女众多,孟昔昭也是分辨了好久,才认出来哪边是平三郎的住处,平家一共七个儿子,平三郎是嫡子,待遇比庶子好一点,还有一座自己的院子,根据庆福打听的结果,这个平三郎,在被甘家退婚以后,也没娶别的女人,不过,正房他没娶,可妾室,他纳了不少,不管应天府还是明州府,都有他的相好。

而且他爱逛青楼,千金买一笑的事情没少干,孟昔昭起初的时候,还想过要不要做戏做全套,在那小箱子里,多放一些东西,伪造成那是平三郎情场战绩的证明,但后来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摊子越大、越容易出现纰漏,还是不要多此一举了。

由于这事太重要,孟昔昭不信任别人,非要亲自上,银柳在一旁看着他是怎么把箱子谨慎的放进去,然后又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从别的地方小心翼翼搜刮来的蓬松尘土,拿着一把自制的小刷子,用极其认真的态度,一点一点,把整个床底,以及整个房间的地面,全都刷满了灰尘。

为了干活方便,孟昔昭连衣服都换成了短打,银柳想帮忙,他却不让,只

让她在一旁看着,又有桑烦语起头,再加上爱慕她的几个大文豪捧了个场,这家诗社很快就声名鹊起,读书人嘛,虽说表面上十分摒弃出名这件事,实际上,又有几个不愿意出名的呢。

为了表示自己的清高,有些人甚至开始半夜过来写诗,写完也不走,而是在周边晃晃,装作无意被发现,还借着这个,给自己扬了名。

当然,后来模仿者太多,这招数就不新鲜了,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虚伪,真有人不愿意被发现是自己写的作品,又很想让别人看见自己的才华,于是,一来一去的,这个诗社在百花街当中越来越有名,只是参与者都答应过桑烦语,不出去大肆宣扬,于是,这件事还是只在各位行首、以及文坛浪子当中传播。

而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之前都被管束的挺好,在天寿帝要打大理这件事泄露出来之后,诗社的作品也跟着泄露了出去,尤其是那些暗着骂天寿帝的,连小孩都能背两句,桑烦语得知这件事以后,大惊失色,人已经病倒了,没了她的牵头,诗社也冷清了不少,如今都没人敢再去了。

树倒猢狲散,天寿帝说是要追查作者,可那是百花街啊,来来去去的人那么多,而且又遮遮掩掩,若真的大张旗鼓,反而会让百姓们看了他的笑话,天寿帝又气又憋屈,脑袋都感觉要涨起来了。

他命闻士集出去,把那诗社抄了,所有带字的东西,全都给他拿回来,哪怕是墙上写的诗,也誊抄一份,让他过目。

闻士集立刻领命出去,苏若存过来的时候,恰好看见他离开的背影,眨了眨眼,她让内侍过去通禀,很快,天寿帝就让她进去了。

端着每日都要送来的,她亲手做的吃食,见到天寿帝以后,她先行了个礼。

天寿帝心情不好,便没搭理她,只是看了看她端来的东西。

发现不再是甜羹一类的汤品,天寿帝这才面色缓和了一些:“以后不要再做汤食了,前日那汤,喝着时还行,等喝完了,朕这嘴里却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