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2 章

另一人赞着,然后大家都笑,他们学的专业各有不同,最后也都没从事相关专业的事情,经商下海,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实在不行就是自己开个小铺子糊口,那些属于专业的知识都像是白学了一样,充其量是现在的兴趣爱好,言谈之中带出来一点儿,也有些文化人的气息,不是那种一路莽出来的暴发户感觉。

碑文上的文字没什么好研究的,看都看不懂,瞎猜一通就耗尽了最大的热情,拍照留念朋友圈,几人继续向前,到回程的时候,还一起在石碑前合影留念,若是将来石碑真的有什么特别,运进博物馆了,他们再说起这件事,就会感觉到骄傲了。

这一想,也没人阻止那个人报上去,到了信号好的地方,查了文物局的电话,一个电话过去说了情况,又把照片发过去,事情就算完了。

等了一段时间,收到那边儿给出的奖励,这才觉得有了点儿新鲜感,又是一通朋友圈炫耀,再下次,故地重游,看着那石碑被运走之后留下的深坑,明显经过一番挖掘后的样子,又是一通照片留念。

因为事情有了参与度,又有新鲜感,也会打听一下具体如何,这才知道那石碑的存在竟是真的补充了一个空白点。

六千多年的历史,总有那么些时期在历史上很难找出踪迹,越是近现代,越是留存了大量的证据,说明那个时期的事情,但越是遥远,越是难以从中寻觅只言片语。

文字都还没有的时代,只能从那些化石中判断往昔,突然发现某个遗址,就要考证,那些类人的物件存在是否代表着一个失落的文明?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寻史,寻找那一段段变革的佐证,还要做的是寻根。

我从哪里来,哪里是根源?

对历史的追踪,不仅是对生命的溯本求源,还是对自身的深省和感悟,缺少了文化底蕴的国家,是水面上的浮萍,便是繁茂也不过是一时。人类活动的轨迹在不断创造历史,同时循着这些历史而去,又能看到那起点所在,看到一路走来的艰辛困苦,而明了这些,似明了根系从泥土之中输送营养的全部路径,有根方有叶,有前方有后,方才知道自己能够走向何方,又该走向何方。

似一个成长轨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都会对人生造成深远的影响,知道那些,才能让心扎下根来,不仅在这一片大地上俯仰无愧,更是对未来从不迷茫。

“这种文字,应该不是第一次见到了……”

有个教授这般说着,眼镜之后的双眼微微眯着,沉思着,回想起来在哪里见过的一块儿类似的东西,是一座桥的石板,上面也有类似的文字,不多,零星几个,看上去像是孩子的胡乱涂鸦,若是文字的话,应该跟这个出于同源……

“唉,怎么早没想到呢?”

散落的文字因此被捡拾起来,从那一块儿铺桥的石板,从那一块儿供人踩踏的路面,从那一块儿被当做墓碑重复利用的背面,零落的、碎裂的、已经不成型的、四分五裂的文字被拼凑起来,是啊,这是一个字,看啊,这又是另一个。

有了这座石碑上的文字为引,人们开始找类似的文字,从那随处可见的物什上,从那被风雨侵蚀的残余上,从那已经被遗忘不知道是何年有的老物件上……随着一期《寻找历史》的节目开播后,就有不少人表示自己发现了这样的文字。

有的还在可惜——

“当年开山就见了的,当时铺路的石子儿不够,刚好被炸碎了大半的就直接捣碎成石子儿铺路了……”

“那时候哪知道这个啊,看着还觉得浪费那块儿好石头,重新雕琢成了屏风,上面的字都没了。”

“以前在河底看见过,说是镇压河神的符箓,看着不是有点儿像道士的那种,不知道还在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