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目光刚一扫过去,陈娟就感觉到了,忙加快了手上收拾碗碟的动作,几乎没有剩菜,盛过肉菜的那个盘子,甚至都被热水涮过一遍,那涮过的水直接被陈娟喝了,这是原主都默许的属于陈娟的福利,李秋兰自然更不会阻止。
也不会因此觉得她多可怜,说得好像谁没吃过菜汤泡饭,或者馒头蘸菜汤似的,涮盘子的水,喝了也就喝了,就当面条汤了,不必大惊小怪,多有怜惜。
原主的记忆中还算清楚,当初陈明康能够去私塾,原主还是很兴奋的,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儿,竟然能够落到自家身上,让原主得意了好久。
陈娟当时也高兴,她的思想就是弟弟越厉害越能为自己撑腰,是普遍的传统妇女的思想,至于学习,她看书本子的眼神可没有看见肉菜更垂涎,就是真正的好奇而已。
不是每个孩子都愿意程门立雪去求学的,现代那些厌学到早早辍学的,不也有吗?
原主从没有让陈娟学习的观点,而现在的李秋兰看来,陈娟也没有求学的意思,既然这样,她也没必要冒着挑战陈氏家族中那些老古板的风险去给陈娟博一个学生资格。
或许以后新的思潮冲击到此处,陈娟会发现学习有用,想要学习,那就那时候再学好了,学习嘛,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没必要现在逼着人学,让这个家庭愈发雪上加霜,进一步分崩离析。
李秋兰自来就不喜欢看孟母三迁的戏码,她对孩子,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都缺乏一种培养的爱心,你不愿意学,那就不学呗,若是我想教,自然要找那愿意学的,不然还能怎样,跪着求你学,说是为了你好,呵呵。
每次看到有家长对自家的孩子哄着逼着让他们学习的时候,李秋兰都只会给一个冷眼,何必呢?
如果孩子不学以后会后悔,就等他们后悔了再好好学呗,现在说这么多管这么多积累那么多怨恨,让彼此的情分淡薄,何必呢?
等到以后孩子成材了,高校毕业,优秀工作,还有高额的收入,那时候难道就不会怨恨父母在他们小时候的逼迫吗?反过来不赡养父母,甚至为了这样的积怨再不相见的,何必呢?
有那个时间,充实自己,让自己取得更高的成就不好吗?或者干脆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不要为了孩子劳心劳力,不好吗?
有着这样想法的李秋兰,更认同的是“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世界上谁离了谁都能活,她又不要让两个孩子养老,那么,就更不会用自己以为“为你好”的观点去逼迫他们走所谓的更光明的大路。
对子女没有更进一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精神寄托,李秋兰就没了任何的要求,他们如同野草一样自然生长就是最好的了,只要不是走上了邪路,其他的,都不必计较太多,也不必安排更多。
就好像对陈娟来说,既然她没有向学之心,李秋兰也不会刻意去培养教导,自然成长也是成长,成才不成才的标准也不是决定生死的事情,何必让每个人都活得那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