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0 章 文学和文化影响力21

,直观地感受,才能看到两个社会的差距有多大。

男人们痴迷看英雄,天幕再如何说女性不易,自己不曾亲身感受是不会有太大触动的,只有女性,看着一个个女性的鲜血和死亡,看着一次次处于被动地位的女性,忍不住想到自己。

自己是不是也被这么粗暴地归类在只能牺牲和被拯救的地位?

可是自己真的有过被拯救吗?

从来都是女子为男子牺牲,那自己遇到危险时,会有谁为自己牺牲吗?

【其实本质上,女性的命运依然是在被安排,但是女性可以自己争取。】

【西方女性的受教育权是女性自己争取的,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纺织女工们发起示威游行,争取了第一批的成人夜校,白天上班,晚上学习;此后依然是女性开始开办学校,还有各种女校,是女性自己争取而来的受教育权;】

【华夏的近现代依然如此,女性的受教育权和政治权力是女性自己争取来的,就连西方女性穿裤子不是只能穿裙子、华夏女子可以自由剪头发的权力都是自己争取而来。】

在西方19世纪以前,西方甚至有“女性不允许穿裤子”的法律,当时的服装规范是“男穿裤,女穿裙”,而且遇到战争需要,男性还会穿紧身袜来便于活动。

女性不能穿裤子,理由是避免露出腿部曲线诱惑男性,会伤风败俗。

19世纪末,自行车诞生后受到一致欢迎,男女都喜欢,且便于行动。

但是长裙骑自行车不但不方便,还可能卷入车轮造成事故,女子艾米莉亚·布卢默最先推出非常实用的灯笼裤时候,却因其惊世骇俗、有碍观瞻而遭到人们的声讨。

在美国军队中,女性军医玛丽·爱德华·沃克为了便于工作,穿男士裤装骑自行车来往,结果却因为穿裤子被逮捕。

虽然最后美国国会经过激烈讨论,允许这位医术精湛立过许多功劳的女军医在工作中穿裤装,但是还是感到讽刺——欧洲的贵族男性其实也会穿裙子,但是并不会遭受逮捕。男性想穿什么都是自由的,女性为了方便仅仅是穿一次裤子立刻被逮捕。

此后不断有好莱坞明星试图挑战,比如巨星玛琳·黛德丽叛逆地把裤子穿上大银幕,还因穿着裤装逛街被美国警察逮捕。在众多女权人士的联合游行抗议下,玛琳·黛德丽才最终获释。著名设计师香奈儿也曾设计宽松裤装推广给女性,却最终只能在本身就有特权的上层阶级流行。

一直到二战之后,因为男性在前面打仗,女性在后方进工厂造军备和补给,为了便于劳动,才允许自由穿裤子。

——因为需要女性的劳动力,女性才得到了穿裤子自由。

.

天幕讲过民国女性争取剪头发的权力,还说过民国女学生因为剪头发被逐出校园的事,古人已经能接受后世的发型与现在不一样,都还接受良好。

但是在看到西方不允许女性穿裤子,只能穿大到夸张的裙子,再次被震惊。

这西方人太奇葩了吗?华夏是不是只有男子没有女子?】

“天下只有女人和男人,男人有如此之多的文学作品传世,还传到海外去了,却没有女性的文学作品,真是讽刺。”

班昭很生气,气男性对女子的压迫与限制,也气自己也跟着一起不知不觉做了帮凶。

“男人这么能,还要女人教什么孩子,女人都不识字怎么教子!”

【华夏的文人在编纂诗集时,往往也不愿意收入女性诗词作家的作品。】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中记录,著其目者四千余家,得其集者八百余家。也就是说,四千多位女作家中,只有八百余位的作品流传到胡文楷著书时,即上世纪20-50年代,失传者高达五分之四。若非家庭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或者父兄夫婿的极力推许,女性著作大部分时候只在小范围传抄,不多久就彻底失传。】

【比如《清代文集叙录》以收佳作为主,清朝女性著作占据古代女性著作的七成,却没有一位女性著作被收录。】

嬴政的手轻轻敲了敲桌子。

大秦的挑战性是最大的,识字率都还没普及,看来才子才女得在贵族中找。

他后宫那么多各国贵女,不知道可有有才学的?

——继把自己所有儿女都安排工作后,嬴政又打上自己后宫的主意。工作狂,就是这么莫得感情!

.

“等大汉有更多才女,朕一定要编纂最多的才女诗集!”刘彻虽然对才女并没有太大感觉,但是听到天幕如此重视,自然也重视起来。

“陛下,此事不如就交给卓文君去做,才女管才女之事。何况朝上各位大人各有重要事务,这种小事不如就交给闲人。”义妁同为女子,看出朝中众人脸色各异,主动替卓文君请缨道。

她弟弟有些紧张,这种事又不关姐姐和医学什么事,掺和进去还得罪儒臣,没看那些修书的文人什么表情。

但是义妁一反常态的态度坚决。

刘彻看了看义妁,笑了笑,似乎已经看穿了义妁的小心思。

他又看了看欲言又止的司马相如,最后笑着点头:“这个主意不错,不过朕得召集卓文君问问。”

有这一话,义妁放心多了。若不是自己文采不够,自己也想亲手去收集诗词编书。

.

李世民拍拍长孙皇后的手:“我们大唐本就才女多,连天幕都说大唐公主是历朝历代最有才华的,没有多少作品传下去定然是遗失了,我们自己要重视。”

大唐不缺才子才女,偏偏没有传到后世,那可太亏了。

长孙皇后微微颔首,已经感受到了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

既然本就是在编书,不如继续下去。

“现在你一个人的工作量太大了,让几个公主和女眷组成文阁,一起吧。”李世民这话是对长孙皇后和公主们说,也是对朝中大臣们所说,要求的女眷自然是大臣们家中的女眷。

继续用世家女眷,相当于肉烂在自

家锅里,反而热闹地议论起自家的女眷谁更适合,一时间热闹地有如要开科举。

【一直到了19世纪,因为西方兴起女权运动,兴起女性文学,海外出版商有了需求,才开始主动翻译和引进华夏的女性诗人,比如李清照、朱淑真等女词人的作品。】

【美国人雷克思罗斯编译了美国的第一部华夏女诗人作品,他的《中国诗百首》《爱与流年:另一百首中国诗》中,李清照、朱淑真的词作数量最多。】

【雷克思罗斯的四部译作都不长,《中国女诗人》只有150页;《李清照全集》只有118页。】

【还有孙康宜和苏源熙主编的《中国古代女作家:诗词及评论选集》,是众多美国学者共同完成的成果,收集了从汉代班婕妤到清末女诗人秋蟾的作品,时间跨度大,选取的女诗人作品丰富,如今成为海外学者研究华夏传统女诗人作品必不可少的资料,全书厚达891页!】

“这外国人编得诗词选集,竟然比我们华夏自己人收录的还多。”朱淑真摇摇头,想起自己父母的态度,心头悲凉,也不觉得意外了。

连亲生父母都嫌弃,自己死后直接烧毁自己作品,烧毁自己大半部分心血,其他人呢?

李清照同样没觉得有多高兴。

她除了诗词,其实是有文章的,有关于金石收藏类的文章,也有关于国破家亡的文章,但是天幕丝毫没提,也失传了吗?

那些在血与泪水里写下的文字,最后随着自己遗失的金石藏器一起,在战乱中遗失了吗?

李清照想着这不知何去何从的乱世,想着孤身一人势单力薄的自己,心头更加伤感。

“国破家亡,何处为家!”

【在古代,以文才取士时,男性说女子不擅长文,只擅长针凿女工。但是工匠、账房之类偏理工科的职务是允许女子参与的,不少女性随夫一起也是匠籍,在商业或者家族也涉及计算管账;】

【到了现代,华夏更重视理科,文理分科时又说“女性不擅长数学和理科,更适合文科”。】

【到底擅长不擅长,是女性自己在说话吗?】

【从古至今,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始终比男性更受到限制,我们能看到,许多比较有才华的女子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比如诗书世家,长辈开明。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女子才有机会学习。还有更多普通家庭,只要有学习的资源,一定是让给男性。】

“哈哈哈哈真是可笑,我们老祖宗的男人认为女子不适合学文,后世男人又认为女子更适合学文,哈哈!”喜爱文学的邓绥嘲讽地大笑几声。

她想起自己自幼学文时遇到的阻力,若不是爹娘早已去世,真想让爹娘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