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4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15

清朝的戏剧家有些觉得很奇怪:“明朝宗室还有朱载堉?我怎么记得他名声不好?怎么还会音律,还是律圣?没听说过啊。”

“我只记得明朝宗室都很荒唐,生儿子生几l百个。”与之一起在民间唱戏的伶人、说书人们凑在一起,说起民间传言都很清楚,但是说起上层的事迹就有些没有途径。

有人猜测道:“恐怕是上面……”

他用手指了指天,暗示“天家”。

一群人齐齐噤声,用眼神示意。

为什么不知道,还能为什么,还不是不让他们知道。

【朱载堉的相关音乐理论的书籍,在清朝时期被封禁了,所以民间对朱载堉几l乎完全没听说过。但是东边不亮西边亮,随着西方传教士将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和《乐律全书》《律历融通》等书籍带到西方,十二平均律理论也被带到西方,王子朱载堉随之享誉欧洲。】

【现代乐器的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朱载堉为现代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曾评价朱载堉:“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朱元璋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却半天没说话。

他为自己后世子孙的成就高兴,却也为子孙之间激烈斗争、互相诬告的现象感到悲伤。

自己极力想要实行嫡长子制度,就是吸取元朝因为不实行嫡长子制度、王室动乱的教训,但是看来,最终还是没有用。

他各种吸取前朝教训,做出的措施,看来不但没有起到作用,还起到了反效果。

就如同这禁止唱戏,连宗室都去研究戏曲音律,民间又如何避免?

可是重罚宗室吗?

朱元璋不用询问都能猜到,宗室也是不得已,为了不被猜忌才故意放纵自己沉迷戏曲优伶。

一个被贬为庶人流放云南,一个被关19年,除了研究戏曲音律还能做什么?

若是不找点事情做,恐怕早已抑郁而终了。

朱元璋第

一次感到了无力,儿孙还能教育,这隔得那么久的子嗣,该如何教育才能避免悲剧?

【从宗室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出,明朝禁戏不会长久。】

【明成祖和明英宗时期,各有一条法令,后者为京城五城兵马司禁止流行小曲《小寡妇上坟》,禁止唱这种不吉利的“坟戏”。】

【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就对部分戏曲加以鼓励,极少禁毁。】

【明神宗万历年间是明朝传奇戏曲的繁荣阶段,明宪宗和明武宗还是戏曲爱好者。】

朱棣:“……”

这子孙可真是打老祖宗的脸,生出来就是为了气人的吗?

【到明末时期,随着通俗小说的繁荣,明神宗和明思宗颁布的文化管理政策都转而针对小说,尤其是极易煽动百姓滋事斗殴的《水浒传》等。】

施耐庵:???

怎么又来!

他的《水浒传》这么不受人喜欢吗?!

【明朝既保守,又开放,是有一个过程的。】

【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英宗正统年间,政治气氛严峻。尤其是洪武大逃杀时期,明太祖大杀功臣,同时打击知识分子;以及明成祖刚登基时严厉打击建文旧臣。】

【宣德时期,因为宣德皇帝朱瞻基也喜欢玩,政治一度比较宽松;到了明英宗时期,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为代表的文官定年号为“正统”,意思就是要回归到祖宗的法治、圣贤道理。这其中是有个触发点,触发点就与前面所说的《剪灯新话》有关。】

江西吉水人李时勉在北京做国子监祭酒,他发现国子监的风气很不好,于是给朝廷写了一封奏疏:

“现在国子监很多学生不学好,不愿意读孔孟之书,而是读歪门邪道的小说,比如《西厢记》《剪灯新话》《剪灯余话》。都是写诲淫诲盗的书籍。”

“国子监的风气需要大力整顿!民间读书人的风气也需要整顿!”

说这话、并且执行的,正是曾经的落榜书生、后来臭名昭著的宦官,王振。

在大臣提议、帝王许可、宦官执行的手段下,民间风气再次变得严峻起来,最体面的职业只有一种:从仕。

【第二阶段,从正统年间到成化年间,从明英宗朱祁镇到明宪宗朱见深。】

【这段时间出了两件大事,就是“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都与朱祁镇有关系。】

【因为上层的混乱政变,民间出现了一批富人帮助国家赈灾、救灾,朝廷将他们表扬为“义民”,这一阶段的风气渐渐开明;】

【然后就是成化到正德年间,明朝进入了多元化社会,有了丰富的文化。】

北方出现了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南方出现了“吴中四才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

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名师讲学:陈献章、湛若水师徒讲学,罗伦、章懋讲学,王阳明的心学出现,各地开始开办私学——在明初前五十年,是不允许私人讲学的。

.大学问》;

同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已经到达尾声,成功返航……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朝的文化风气,主流依然是科举,而且是越来越狭窄的科举。】

不爱学习的年轻版王阳明连连点头:没错,科举多狭隘,还不如竹林广博,适合思考深刻的哲理!

而被牵连舞弊案的落魄唐寅只觉得快意:没错!既狭窄又逼人疯狂,还不如自己写书画画,浪迹江湖!

看到天幕把自己与西方的航海家对比,唐寅在落魄中发现了新的世界。

反正官场无望,不如,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这里先介绍一下,不是每朝每代的科举都很狭窄的。】

【隋炀帝初开科举时,分十个科目录取人才,叫做“十科取士”,招募的对象既包括治理国家的人才、也包括贯彻法律的人才、创作诗赋的人才;】

【唐朝时期,科举既有熟悉儒家经典的明经科,也有考才学的进士科,还有算科、书科,也是录取各方面的人才;

宋朝前期,科考以辞赋为主,从王安石开始,科举考试变成以经义为主;】

【到了明朝,科举考试依然是以经义为主,而且被局限在了朱熹章句的“四书”、“五经”里,以“四书五经”出题,要求考生以“四书”的集解回答,作答必须要带“圣人言”。

到明朝成化年间,科举进入八股时代,科举靠文章必须根据八股八段的程序化写作——这也正是传到清朝,被后世批判的明清“八股取士”。】

朱元璋暴怒:“这是谁这么愚蠢?八股取士,你这是偷懒!”

想不到,有一天大明的皇帝竟然被并列在隋炀帝的旁边,还是不如对方,朱元璋深以为耻!

李世民大开眼界。

“全天下文人只写八股文,那六部官吏如何安排?”

都写八股文,谁适合去兵部,谁适合去吏部,这怎么看???

刘彻摸了摸下巴,觉得后世也不是什么都先进,这科举制度不也是越走越奇葩。

【很多人可能说,八股取士也不是谁能会写八股文的,八股文写得好,那都是人才。】

【话虽然没错,但是一个国家只有八股人才不觉得可怕吗?】

明朝考生也疯狂点头:他们也不想!

正是因为严苛的八股取士,多少考生屡屡落榜,这八股文难度很大,为难了不少原本更擅长其他科目的考生。

【咕咕说几l个八股取士的后遗症:】

【首先,明朝朱元璋定下的四夷馆无以为继,科举不考外语,渐渐的没人学习,导致没有了懂外语外文的人才,加上朝廷推行“禁海”“禁边”政策,连日语、蒙古语、朝鲜语的人才都没有。

到万历年间,援朝战争时,朝廷竟然找不到懂外语的人,四夷馆几l乎快倒闭了!最后朝廷只能临时从宁波找了一个书生。】

朱元璋闭上眼睛,第

一次有了逃避心理。

他并非不知道外界的威胁,也并不是要完全不去关注外面的世界,四夷馆属于礼部,就是专门学外语、做外交部门,想不到竟然会没落到快倒闭了!

朱元璋现在很想问问,后世的子孙到底是怎么想的!

日本倭寇骚扰大明那么多年,一直到明末还有百姓自发组织去抗倭寇,朝廷竟然没有会日语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