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像他用大明律把农民圈在出生的那一小块区域一样,若是有了耕牛,百姓闲下来想要造反怎么办?
他就是农民起义上位的,怎么能保证没有下一位起义军皇帝?
土地越来越小,不适合耕牛拉犁后,农民不得不使用铁搭。
铁搭比江东犁更费力,百姓在田地间劳累一天,回到家根本没有做其他事情的力气,就可以安安稳稳被锁在田地上,继续耕作。
或者说不止是朱元璋,帝王大多都是这个想法,比起技术进步,统治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天幕告诉朱元璋,这样的做法让整个大明国库一直很穷,一直很穷。
他以为每个朝代开国时期刚经历了战乱,穷是正常的,贞观初年不也很穷?
他以为当百姓回归土地,都老老实实在田地间日夜劳作后,大明不会再继续穷下去了。
但是很明显他错了。
天幕提到过的大明对外征战直接打到国库空虚,何尝不是穷带来的后遗症?
大明宝钞,终究不是真的铜钱银钱。
一时的欺骗是没有用的。
朱元璋一条一条地在心里计算着,闭上眼睛,手指在腿上一敲一敲。
“农学,学堂。”
大明本就兴办学堂,这个可以有。
“农具,机械。”
西式风车大明没有,但是水利磨坊有技术。而且大明有海商,有外来传教士,学习外来的机械也可以有。
“水稻,养鱼。”解决百姓吃主粮,吃肉问题。
“商业,富裕。”再不喜欢,为了国库,也不得不使用。
朱元璋慢慢睁开眼睛,面无表情对儿子们和大臣们说道:“日后多看看宋朝的书籍,学习学习。”
朱标都惊了:父皇受什么刺激了?不是一向最讨厌宋朝吗?
朱棣:“学什么?”
“学什么,学宋朝的致富之法!”朱元璋没好气说道。
吃到了民间奖项的好处,朱元璋学得很快:
“设立农书奖项,最有效者,重金,官位,都有!”
“那什么勋章,也搞起来。”到时候搞个授勋仪式,仪式感也是荣誉感。
“雕像就不要了,不实用。”大明正缺工匠,哪里值得浪费在这上面?
“父皇,画像,儿臣可以。”
一位公主小心翼翼道:“父皇,这是儿臣画的农作物。”
是天幕上出现过的农作物,想不到被公主很用心的全部记录了下来。
——这也是朱元璋前面被骂了歧视女性后的改变,允许后宫女眷来前朝一起看天幕了。
原本朱元璋还觉得讲农耕女人听了也没用,现在看得女儿记录地又快又好,满意极了:果然,他的儿女们还是有才的,那什么当猪养的宗室,是后面的皇帝没养好。
想到这里,朱元璋又瞪了一眼朱棣。
朱棣:???父皇又怎么了?
朱元璋拿着公主的画册,刚看了一下封面,表情舒展开:“好!”
这画工,虽然朱元璋也不是很懂,但是很像就对了,方便给出海的人去海外寻找。
“印刷出来,近来民间多出海寻找,有个图样子参考也好。”
朱元璋一系列颁布完之后,开始看
着公主思考。
废除缠足和人殉后不同的温室。比如松江府人从前朝就擅长种棉花纺织棉花,给他们温室也种棉花,一年四季都可以产棉花,岂不是能提高收益?”
朱棣不甘落后:“养鱼也可以,江浙地区擅长水产,可以专门做养鱼。”
朱椿默默道:“养金鱼,重金卖给外国人,就说是皇室特供,金色是龙袍的颜色,鱼是龙的祖先,养几年鲤鱼跃龙门后就可以化龙。”
朱元璋都被儿子搞无语了,问:“如果不化龙呢?”
朱椿理直气壮:“水土不服!”
都带回外国了,水土不同,金鱼不能化龙不是很正常。
大家齐齐侧目。
不是说你最儒雅好文吗,这坑人一事也挺熟练的。
论坑人,还得是文人心眼多。
朱元璋无语归无语,对这些政策一一应允。
他有了新的想法,想稳固统治,不一定让百姓被迫困在自己土地上。只要让他们知道,土地能让他们致富,过得更好,那就赶都赶不走。
.
清朝时期,玄烨不再自满,想要继续深入研究自己的御稻米:“召集天下农师,继续研究御稻米,以提高产量为主。”
已经能双季稻了,如果产粮再高数倍就好了。
不求后世动辄几百万公斤的亩产,能达到传统亩产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儿子们忙于农政,写农书,研究农业。
玄烨在看书。
后世的《天工开物》,只有日本版本和明朝版本,没有清刻本。
尽管天幕没有说清政府对这两本书做了什么,玄烨看到书中内容也知道。
《农政全书》被分为两个部分,“农”与“政”,皇室是不会允许百姓懂“政治”,尤其还是外族的皇室。
虽然名义上没有列为禁书,单纯的束之高阁后,民间少有流通。
《天工开物》更为大胆,有不少西方的先进技术。
大清连让汉人研究火器都不肯,怎么会允许他们研究西方先进技术?
玄烨想起天幕的态度:“满汉之分在后世似乎已经没了啊。”
他忍不住自我反省:都是华夏人,为什么不能人才兼容?
李唐皇室还有鲜卑血脉,对各族都是同等对待,也没见后世单独提他们如何偏见。
“李唐王朝可以成为后世人怀念的盛唐,满清为什么不可以?”
玄烨十分遗憾。
粮食和人口等方面,明明比李唐更强,怎么只见后世怀念盛世大唐,一提起大清就是惨烈对比。
清朝后面的皇帝也有汉人血脉,跟李唐皇室的混血也差不多,为什么对李世民就那么推崇,对清朝皇帝那般贬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最后,玄烨自己想通了,亲自提笔写了一幅字,准备挂在御书房警示自己。
反省一天后,玄烨第二日就颁布了新的政策。
“科举不限地域,种族,
都可取士。”
“增设农科,
工科取才。”
“增设农业学堂。”
关于农业学堂,
他的子孙没做到,他亲自来做。
废物后人指望不上了,还是自己来吧。
关于农科取才,玄烨首先给京城里报名的百姓亲自发种子:“谁能让御稻米增产最多,谁就是今年的农科状元。”
——讲究的就是一个实用性,纸上谈兵在实用科目上不管用,他要立刻看到成效。
工科取才,由工部负责。
玄烨知道,一旦农科、工科科举和学堂开了,后面的皇帝想要废除这些制度只会被大臣用“祖宗之法不可废”来阻拦,民间也会有逆反之心。
子孙后裔昏庸无法避免,土地兼并也不能完全解决,那就从制度上发展农业。
开农科和工科科举消息传遍天下后,底层的农民和工匠瞬间沸腾了。
许多农民和工匠都是祖辈相传,比不了书香门第能出科举进士,但是论耕田种地和做工具谁愿意服输?
谁要是服输,祖宗半夜都会从坟墓里爬出来揍他!
.
在各朝君臣轰轰烈烈改革新农政,推广新农具,研究新农学传播向民间时,时间过得飞快。
转眼间七天过去了,天幕再次出现时,还有百姓惊了一下:“七天这就过完了吗?”
【大家好,又见面了】
荆咕表示:没错,七天过完了,我又来啦
【大家看到我面前是什么了吗?】
这一次,画面一开始,对着荆咕的手和桌面。
只见桌面上有一个透明玻璃杯,和一个陶瓷茶罐,一壶热水。
荆咕打开茶罐,随意往玻璃杯里扔了些茶叶,然后倒水。
【是的,这是一杯清茶。】
李世民看着荆咕用热水直接倒入茶杯,看着绿色嫩芽在水中沉浮,清汤寡水的,如果那精美的琉璃盏,看起来像是百姓吃什么野菜汤,惊呆了:
“后世是这么泡茶的?怎么清汤寡水,什么佐料都没有,茶叶也没有研磨?”
长孙无忌也惊了:“这泡茶的手法是不是太粗糙了?”
天幕中的后人不都生活富足吗,怎么茶水反而还不如大唐?
点茶戏最为盛行的宋朝,赵祯遗憾道:“哎,看来大宋的茶饼和点茶戏也失传了。”
难怪天幕先前说后世日本的茶道是国粹,华夏看起来根本不会茶道了。
这么简陋,后世子孙明明生活条件那么富足,却无缘享受大宋的点茶戏,可惜了。
只有朱元璋很满意:“后世还是有继承大明的东西嘛,朕就说龙凤团茶又费事又麻烦,还不如直接冲泡。”
废除龙凤团茶后,另一个好处是推广向民间.
到了明朝,百姓才开始喝得起茶叶。
朱元璋觉得这种泡发没问题,看着多清爽!
【今天,我们就从“茶”开始说起,茶马古道与植物间谍的故事。】
【首先科普一下,全世界所有茶叶,都来自于华夏!都来自于喜马拉雅山!】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全世界的十大茶叶品牌,没有一个华夏的茶叶品牌,这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欧洲人喝茶的方式与华夏不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