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多地少,农业工具科技后退,还气候恶劣,明朝为何人口还会暴增呢?】
【这就不得不提明朝时期国外带来的外来物种,高产农作物的到来。】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华夏与外界有了更深入的接触,本土农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
【最明显的改变,就是高产量农作物的到来,成为了百姓的主粮,比如玉米、甘薯、烟草、花生。】
【玉米抗旱能力极强,对土壤肥力要求低,哪怕是贫瘠的山区也能种植,极大地扩大了华夏的可耕种土地面积。这一项由美洲土著人民培养出来的农作物,造福了整个世界无数人民,无愧于美洲祖先把玉米奉为神明】
玉米的原产地在美洲,美洲的原始土著阿兹特克人,把玉米神封为春神,又是生命之神。
因为玉米需要一层一层的剥开,在原始蛮荒的时代,阿兹特克人祭祀春神的祭祀法就是剥人皮,所以他们的春神又叫做“剥皮之神”。
当然,如此血腥的画面荆咕是不会放进自己的视频里,她只是放了玉米的耕作之法。
从原始的刀耕火种,载歌载舞就能大丰收,再到大航海时代后传扬到了欧亚各个地方,依然能丰收,就足以说明它不挑地的最大优势。
.
看着那如一棵树一样的高高庄稼,结出来的果实不是粟黍那样小小的穗穗,而是巨大的黄澄澄的果实,只要看到上面饱满的黄色颗粒,就知道一根就可以让人吃得饱饱的。
“真是个好神,来大秦朕也能供奉!”嬴政的手都按在剑柄上了,如果不是天幕实在太遥远,真想现在就一剑割一些玉米下
来留种。
“丝绸之路可以再远一点,
再远一点。”刘彻馋的不行,
现场开始鼓动百官,“除了张骞,还有没有人愿意出去?”
海外有这么多好东西,他已经等不及张骞回来了。
大臣们开始装死,哪怕是主父偃也闷头不语。
大唐,李世民激动地站起身来,明知不可为还是忍不住伸手去触摸遥远的天际,直到摸了个空,才不得不惆怅地收回手。
他没有沮丧,而是快速动脑开始想办法:“大唐不是万国来朝吗,问问那些外来使者,有没有人有这玉米,重赏!”
既然有这优势,得用起来,重赏之下有勇夫,就不信得不到。
武周时期,武曌快速想起天幕夸她时期提过的一个人:“阿罗憾还记得吗?据说是波斯国的一个首领,波斯人最擅长做生意,现在去找找,看波斯人有没有这玉米。”
上官婉儿:“是,陛下英明!”
【甘薯,也就是红薯,出了名的一胎十八宝高产量农作物,以其单产量高、耐贫瘠耐旱、种植简单,成为救灾备荒和轮作的首选。】
【说到红薯,不得不感谢一个人,或者说一家人,是他们家族几l代人的世代努力,才让百姓吃上了高产红薯,有了救灾粮食】
【这个人也在种植红薯的时候还发现了灭蝗秘籍,直到现在依然还在使用】
明朝隆庆年间,隆庆皇帝朱载垕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做海上买卖,允许百姓在东南洋地区出海谋生。
来自福建的陈振龙因为在家乡地少贫瘠,养不活一大家子人,不得不选择出海谋生,到菲律宾务工。
明朝嘉靖年间,西班牙殖民者正式开辟了从墨西哥到菲律宾的航线,其中一项重要贸易,就是用墨西哥的银币换取大明的丝绸和瓷器。
到隆庆年间,陈振龙前往菲律宾务工时便吃到了西班牙人从美洲带来在菲律宾种植的番薯。
起初,陈振龙吃到一个颜色金黄、口感甜糯的食物,根本不认识,但是本能的喜爱。
“真香甜!还很饱肚子!”
一个巴掌大的番薯,生吃起来甘甜多汁,烤熟或者蒸熟之后粉糯喷香,怎么做都好吃,而且软糯好消化,老人小孩也都能吃。
“要是把这番薯带回去给我爹娘还有我娃娃吃该多好,他们肯定喜欢。”
陈振龙想起了家里的老人孩子,顿时动了心思。
此后,陈振龙开始有意留意番薯的种植方式。
他发现在菲律宾到处都有,这番薯不挑土地,种植方便,产量也很高。
“多适合我老家啊,福建就是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如果能种红薯多好。”
陈振龙越发想把番薯带回家乡,试探着去询问先来务工的老乡能否带番薯回国。
“不行!”老乡冲他摇摇头,吐着苦水,“你以为我不想吗,如果不是家里没田谁愿意来这异国他乡吃苦受累,这玩意在哪都能种,我们老乡好多想带回家。”
说着,他冲着在远处看守海关的西班牙人示意一下:
“但是那蛮子不让!他们又搜身又搜行李,连鞋底板都不放过!”
陈振龙没有死心:“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
老乡耸耸肩:“随你,你要是被那蛮子搜身发现挨打了我可不管你。”
陈振龙随意应答了几l声,暂时沉静下来,继续寻找机会,就这样一直研究到了万历年间。
他开始研究番薯的种植方式,想根据它的特性寻找藏着带回去的方法。
“番薯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种植方式,块根催芽种植,番薯藤扦插,都可以活。”
“块根面积太大,西班牙人搜身藏不住。”
“番薯藤太脆弱,如果保存不当折断损坏可能种不活。”
陈振龙不敢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告诉别人,自己一个人琢磨着,自言自语着:“没得选,总要试试。”
他无意间看向一艘刚刚停泊在海港的大帆船,等他签约的合同到期了,他也要乘坐大船回家。
他看着西班牙人站在船下挨个搜查下来的人,看着西班牙人上船检查货物,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搜船本身。
这就是灯下黑吗?
陈振龙的目光渐渐亮了起来,他的目光落在了帆船的绞绳上。
绞绳如此粗糙,是由多股编织而成,假如他把番薯藤编织进绞绳里,还能被检查到吗?
甚至西班牙人有可能根本不检查!
陈振龙想着自己合同到期的时间,开始行动。
等到自己的归期到达之时,陈振龙借着上船搬运货物的机会,顺利把番薯藤编进了帆船绞绳里。
陈振龙上去时,西班牙人检查了他的所有行李和他自己,根本没检查帆船上的绞绳。
最终,陈振龙终于把番薯偷渡回家乡福建长乐。
.
“真是不容易!想要个海外的农作物比要命还难!”朱棣看得差点不敢呼吸,生怕这陈振龙失败。
虽然看天幕特意标出的时间,他知道不是自己在位时期,但惠及后世子孙也好。
“父皇,天幕说这番薯原产地是美洲,美洲好东西真多。”朱棣的胖儿子朱高炽使劲暗示。
朱棣伸手揉了揉胖儿子的胖脑袋:“父皇知道,让郑和去,知道!父皇只怕你抠门得很,等你登基后舍不得让郑和出海。”
朱高炽摸摸鼻子:“以前是不知道美洲这么多宝贝,现在知道了。”
朱高煦看着两父子三言两语仿佛已经确定了未来继承人的位置,心里不服,冷笑:“呵,美洲是郑和想去就能去的吗,你们知道美洲在哪里吗?”
朱棣:“……”
朱高炽:“…………”
朱棣一巴掌拍在朱高煦脑门上:“再泼冷水就让你替郑和去。”
朱高煦梗着脖子:“去就去,说不定我把美洲打下来,在那边也建立个大明!”
朱棣和朱高炽齐齐目光
诡异地看向朱高煦。
别说哪里?”
他们也好想要,
好想吃!
【到清朝时期,
陈家的“鸭兵捕蝗”走向成熟,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九振,去安徽芜湖灭蝗,去各地灭蝗。】
【后来,陈经纶的五世孙、陈九振的弟弟陈世元写书《金薯传习录》《治蝗传习录》,开始正式推广华夏养鸭治蝗技术。
乾隆年间,陈世元80岁高龄在河南传播番薯的途中偶感风寒,病逝在任上。】
【可以说,哪怕是我们现代,吃番薯、使用鸭兵灭蝗时,都得感谢陈振龙这一家人,几l世几l代的研究和推广。】
万历年间,年迈的陈振龙看着天幕,眼泪湿透了衣襟。
他想起了在菲律宾那些辛苦的日子,想起各种尝试带回番薯藤的方法,想起自己推广时的忐忑。
最终,一切都是值得的。
“父亲,天幕在说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