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集体笑了。
挺好,折腾年轻人去,没事干的年轻人猫憎狗嫌,又不到干正事的年纪,又不愿意好好学习,是需要做点事。
“臣家里的孩子也可以去。”杜如晦立刻申请把自家的儿子孙子全给扔去种树。
房玄龄也道:“老臣家也可!”
尉迟敬德:“我儿孙力气大,武将家的孩儿能种得更多!”
程义贞:“敬德说得没错!”
……
大臣们一个比一个积极,在折腾自家孩子上达到了快乐的大和谐。
【最重要的,就是我提到的农师制度,在美国叫做专家制度。让专业的农业专家、农业科研技术人员一对一指导农业】
【而宋朝的农师制度同样对农业有很大的助益,我们现代同样有这样的专家下乡指导农业的措施】
【在中央,帝王、官员发布《劝农诏》《劝农文》教导百姓,朝廷将《授时要录
》《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等农书颁布给官吏用于指导农事】
【在地方,
农师负责传授农业技术,
并且监督农民耕作】
地方上,有劝农亭,劝农亭有一面墙壁,叫做粉壁。
粉壁上贴满了各种告示,都是与农业有关的知识科普,农人没事就要过来学习。
这一日农人正围成一圈看着,有小吏喊着“让让!”“让让!”“又有新的农书来了!”。
农人连忙让开,看着小吏把告示贴上去。
他贴了告示也没有离开,因为并不是每个农人都识字,需要官吏把告示朗诵一遍告诉每个农人。
“秧苗既长,秆草亦生,须是放干田水,仔细辨认,逐一拔出,踏在泥里,以培禾根……”
这一行行新来的农业技术科普的标题《劝农文》下,写着作者的落款:
朱熹。
除了贴在粉壁上的告示,还有部分劝农文刻在石碑上,叫做劝农碑。
天幕放出其中一块黑色的劝农碑,上面用宋体写着一首简单易懂的小诗: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吾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
落款:苏轼。
等官吏离开后,劝农亭依然专职人员不厌其烦的跟每个前来求教的人员传授经验。
“县令大人,我家的秧苗有点黄是不是生病了?”
“县令!我家的羊下了崽不产奶怎么办?”
“县令县令,我家的鸡最近下蛋没以前多了是不是被人偷了?”
官员好脾气的挨个解答:“你家水田的肥力如何?”
“有的母羊自己营养都不足哪里来得奶水,给母羊多吃点草料试试。”
“你家的鸡多大年纪了?”
等围在劝农亭的百姓回家吃晚饭了,官员才松了口气,擦擦被围在中间热出来的汗水,这才看到人群外等待自己许久的朋友。
“平仲,你脾气真好。”来探望的友人笑着喊着官员的字。
这位年轻的县令,名叫寇准,字平仲,是新科进士,被分配在巴东当县令。
在未来,他是那个逼着宋真宗上战场打了胜仗的宰相,也是宋真宗想要求和、被他逼官员说“赔钱不能超过十万,不然提头来见”的铁血寇准。
【美国重视农业,可以从几百所农业大学看出来,而宋朝虽然没那么多农业大学,但是有所有朝代最多的农书。】
【宋朝造纸术和印刷术越发发达后,农书的种类越来越多。宋朝以前农书仅有60余种,到宋朝时单种类已经多达105种,农林牧副渔各方面皆有涉猎。】
【宋朝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是农学家陈旉,他在自己的《陈旉农书》种写道:“士大夫每以耕桑之事为细民之业,孔门所不学”,强调农民应该掌握生产的科学方法,应该向农民普及农学知识。
其次提出了各级官吏要考察农户的生产情况,奖罚有度,这些概念也贯穿了整个宋朝的农业生产,非常
的科学先进。】
“好!农人把里面的官吏围得团团转:
“大人救命啊!我家的牛难产!”
“大人救命!我家的羊好像得了瘟疫,几十只啊!”
“大人我来拿上次拿得药,我家鸡吃了有点效果,没那么没精打采了……”
“大人我家的蜜蜂……”
“大人!”
“大人!”
一声声大人,叫得兽医听着就头大。
兽医院里,兽医很忙,忙得解答疑问忙得团团转,隔壁的兽医药房药蜜库也忙,忙着配药。
毕竟公立兽医院兽医药房数量都少,供不应求。
.
大秦农人羡慕地看着天幕里的宋人扮演者:“真好,原来后世还有给牛羊马看病的医院,还是官府给发药,真好!”
“咱们什么时候会有?”
“皇帝也看到天幕了吧,说不定就以后会有……”
农人们向往地议论着,六国之人冷不丁问:“大秦有这个技术吗?”
老秦人沉默了。
对啊,后世离他们这么遥远,有这个技术吗?
.
咸阳宫里,嬴政冷不丁又看向他最心爱的太医:“夏无且……”
夏无且:不!臣不可以!真得不会治牛羊马!
夏无且欲哭无泪,有时候君王过于偏爱也是一种压力。
他小心翼翼:“陛下,不如让医家试试?臣跟牛马根本没多少打交道的机会。”
“此言不差,传令医家人试试。”嬴政受到了启发,“原来什么疾病都可以治疗,人可以,牲畜可以,想来植物也可以。”
恰好天幕说到了这里:
【周密编《癸辛杂识》专门教授人们要顺从鱼的天性养鱼,鱼苗出售时要常换水防止缺氧,途中如果要休息要专人摇动;】
【沈括《梦溪笔谈》种记载闽中果农培育小核荔枝的技术;《种艺必用》传授果树种植、移栽、嫁接、施肥和病虫防治的方法。林木种植也也走向成熟。】
嬴政:“病虫防治?”果然,植物生病了也可以治疗,还可以预防生病。
这些书如果大秦也有该多好!
“鼓励民间农人,尤其是农家弟子和医家弟子写书著作,若有所成者,朕必有重赏!”
这位对功臣从来很大方的帝王,所说的“必有重赏”十分有吸引力。
【为了方便百姓记忆,农官会特意把农业知识变成方便记忆的农谚。农谚涵盖天文历法、耕作技术等多方面内容,我们现在听到的许多农谚其实都是起源于宋朝。】
“地久耕则耗”
“木奴禾,无凶年”
“二月劝农,十月劳农”
……
宋人被夸的荣誉感爆棚。
是他们大宋的,都是他们大宋的!
大宋这么厉害,创造发明了这么多东西,是最厉害的!
但是很快,荆咕长长一声叹,
叹得赵匡胤心头一颤:来了!又来了!就不能让他再得意几盏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