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臣们动不动怂恿他废掉武氏就知道,肯定有。
李治并不意外大臣们当面谴责皇后,背后肯定也在骂他□□薰心,被武氏迷得团团转,又是迎先帝后妃入后宫,又是为她废后立后。
但是从天幕说出武氏的功绩和所作所为,李治越发坚定要保武氏,就要继续用武氏完成自己没完成的打压世家、广纳寒门子弟入朝为官。
每多一个黑户,就意味着少一位给大唐国库纳税的劳
动力。
但是劳动力依然被奴役着,
依然要辛苦种地纺织,
只是他们的劳动成果都被世家大族给霸占了。
如果继续放纵下去,就会变成东汉末年那样,肥了世家,穷了国家。
百姓穷到没有地种,又哪里来钱交税?
没人交税,国库从哪来钱打仗和维护国家稳定?
世家大族大部分属于特权阶级,可是完全不需要交税的。
李治虚弱地吐了一口气,喃喃说着,是说给皇后听,也是说给自己听:“就这样吧,你就这样吧,这样就很好了……”
他未完成的事,交给皇后帮自己完成。只要能完成,自己死也瞑目了。
武曌手上依旧不清不慢的揉着,似乎丝毫不受影响,但是从她眼里闪过的兴奋可以看过,那脱缰的野心即将彻底出笼!
【由于晋朝政府的无能,面对蛮夷只能不断南迁,再到大唐安史之乱、宋朝的靖康之耻、蒙古铁骑的挥兵南下,北方游牧文明屡次大力冲击,北方连年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华夏进入了南方水田主导时期】
一连串的国耻,让帝王们即使已经听过一次,还是免不了心脏抽痛。
李治闭着眼睛道:“现在长安的粮食已经不够用了,需要通过漕运从扬州等江南之地补充稻米。可惜这样的成本太高,损耗太大。”
武曌微微颔首,她知道,李治在告诉她粮食不够,也是在提醒她,粮食的问题得由她来解决。
“有天幕在,陛下多活些日子,解决了再闭眼。”武瞾拉着李治的手贴在自己脸上,眼里带着不舍。
尽管两人有过猜忌,有过互相忌惮,有过彼此试探和互相防备,但最终,也还是有剪不断的夫妻之情。
李治轻轻拍了拍武曌的手,微微笑着,最终什么都没有说。
【唐朝时期,有了一则谣言:说小麦有“热毒”,吃了会生病甚至会死人。甚至当时的医书里也有记载。】
“这是不是跟豆饭一样,没煮熟?”秦汉时期的百姓没觉得这是多大的事,豆子没煮熟也是有微毒。
只要能吃,他们饥荒时期连树根连泥土都吃,既然是一种主粮,煮熟煮烂了吃不就行了。
【事实上,这是人们对于新事物的忌惮,受限制于时代水平的局限导致的认知错误。直到唐朝政府颁布《新修本草》,才让人们接受,小麦无毒】
【因为小麦种植普遍,石磨被发明。小麦粉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反过来促进了小麦的大力种植】
天幕放出各种小麦美食。
黄澄澄的小麦被投入石磨中,被石磨磨成面粉,然后过筛,面粉柔软而细腻,看起来就好消化。
再把面粉里加上水,搅拌,揉面,揉成一个表面光滑的面团,就开始有个各种各样的发挥。
直接切成条或者削成片下到煮沸的水里是面条,揉成团放进蒸笼里的是馒头,裹上一点肉馅或者青菜馅的再蒸是包子,揉成扁扁的圆形或者鞋底形状贴在
热锅边烤的是饼子……有了长孙无忌带头,房玄龄也说道:“陛下放心,天幕既然明确告知了砍伐山林会让土地开发过度还会影响土壤肥力,大家会更注意的。”
李世民想想也是。
世家大族为什么要兼并土地,当然是要更多的田产种地。
地如果不再肥沃,占去了也没用。
只是想想历史上原本的轨迹,可能是世家大族们一边肆无忌惮地砍伐树木造成土壤肥力流失,一边大力占土地让百姓流离失所,最后给大唐的皇帝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李世民就眉心直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水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汉武帝时期修建的水渠因为常年无人维护相继失去作用,龙首渠、清明渠等渠道相继干涸。当然,这也有工程本身的问题,龙首渠作为地下渠,一直没能解决塌陷的问题】
【水利工程失效,当天灾到临更加无力维修】
汉朝时期,董仲舒听到龙首渠有问题连忙上谏:“陛下,龙首渠作为地下渠,有塌陷的危险,需要及时去修缮。”
郑当时作为天幕提到的有了名字的大臣,此时扬眉吐气,大胆许多:“人工渠道都需要及时疏通,放弃不管再好的渠道也会堵塞。”
主父偃不走寻常路地刺道:“没有什么工程是一劳永逸的,天子圣明自然能管到,天子昏庸连大权都旁落了,怎么管?贪官污吏只顾着自己贪污,谁去管?”
大臣们齐齐侧目:你很大胆,你自己也是贪官污吏的一员。
刘彻忍不住也看向主父偃,自己反思:最近是不是脾气太好了,让主父偃敢当面质疑天子起来?刚刚用了他的推恩令就这么飘?
主父偃挺起胸膛任由众臣大量:
我嘴贱,我到处得罪人,但是我不贪不污,坦坦荡荡,清白做人。
【汉朝时期,旱灾平均7.1年发生一次,水灾平均22.7年发生一次——这是整个大汉,不是倒霉催的汉武帝时期;】
【唐朝时期,旱灾平均2.37年发生一次,水灾平均3.37年发生一次。】
倒霉催的刘彻:“………………”
他在位时几乎是年年天灾,换成整个大汉原来隔这么久才发生一次,他都不知道是该庆幸其他朝代天灾没这么频繁,还是该无语自己真是生了个好时机。
刘询同样是又想同情又想笑:“辛苦皇爷爷了。”
虽然对皇爷爷时期的百姓该同情,但是对皇爷爷,他本就有那么一点怨念,还不允许他嘲笑一下吗。
听到他们后世天灾都没那么频繁,刘询心里的天平迅速歪斜:
还是辛苦皇爷爷吧,他们子孙没皇爷爷那么厉害,安安稳稳就挺好。
【当朝廷南迁,北人南下,迎来了新的主食——水稻】
【但是并不是一开始水稻就很好种植的】
【大家知道,华夏文明起源地是黄河流域,封建王朝起初定都得中原之地都是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比如国都都是在长
安洛阳之地。起初的文明也是以北方中原文明为主,南方还属于一片蛮荒。】计,过得不算差,可终究是难忘曾经的长安盛世。
“渠通了,水来啦水来啦!”
田间的农人没他那么多伤感怀念,忙忙碌碌地通渠引水。
杜甫看向水田里,水田里的稻秧刚刚插完,村人正在引水灌溉,看着农人忙忙碌碌,想起一路漂泊时看到的民生艰难,杜甫的眉头就没松开过。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到处是战火,时不时地打仗,甚至有时候为了征军粮会强令百姓把还青着没有成熟的稻子收割下来。
战火没有平息,百姓眼前的这一亩地能不能等到秋收的时候?
这时,杜甫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他猛地一抬头,惊讶地看到天幕放出了他的诗歌:
【这里给大家欣赏一首诗,诗圣杜甫的《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杜甫:没错,这是他最近刚写的,还没来得及给友人品鉴,天幕怎么知道了?
【这首诗记录了一个种植水稻的重要改革:南方的水稻从直接播种变成了移栽之后插秧来栽培,这也是北方人到达南方之后的技术改革,有了这一改革,才有了现代人常说的“插秧”。】
【现在大家在插秧时可以幻想几千年前的诗圣杜甫,白天在田间跟百姓一起插秧灌溉,晚上回家休息想到白天的劳作,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千年后依然还在流传的诗歌,是不是有一种时隔千年与古人交谈的时光交错感?】
天幕放出并排的两幅画面:
左边是现代人的插秧。他们有男有女,高高挽起裤腿和衣袖,在水泽清澈、倒映着云影天光的水田里插秧;
右边是古人的插秧。他们衣着朴素,有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同样挽着衣袖裤腿,在泥泞的田地里插秧。
这是荆咕找得最近的插秧动图,在现代农业机械普及的年代,除了极少数田地太小或者地形原因不适合用播种机插秧机,大部分都已经是机械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