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月份,秋的凉爽已如约而至。
薛家在给三儿子薛余过着生日。
“薛余,多余的余!生日快乐!”
薛研一边玩着扑克牌,一边顺口着。
他的话却让万慧来想起了薛余名字的由来。
去年杨艳从深圳回来,欢喜地的告诉万慧来自己怀了裕
可是,万慧来却没有告诉她自己也早已怀上了老三。
这老三的到来,着实让薛德珠,特别是万慧来的压力不。
这还要从老何媳妇的工作变动开始起。
薛德珠同事兼邻居老何,他的媳妇在街道担任女工委员。
前年年底曾来薛家闲聊,是单位给她派了新的职位,也给予了一项陌生的工作,计划生育。
“领导的口号是,‘消灭三儿’。”
老何媳妇。
她者无心,万慧来和薛德珠却是听者有意。
当时的万慧来已经怀了孕,而且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做流产手术。
于是,薛德珠坚持要万慧来把这个孩子生下来。
老何媳妇这话的时候,薛德珠两口子互相对视了一下。
他们知道怀孕这件事,老何家里是不知道的。
而“三儿“,可不是婚姻里的第三者,而是第三个孩子。
在城市,最初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事实上,这不只是老何媳妇的新工作,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一项新的工作。
彼时,企业也陆续恢复生产,社会生活开始接近正轨。
中国的人口出现井喷式的补偿增长。
从1962年到1970年,,。
统计数字表明,在1970年,平均一对夫妇要生育5个孩子。
老何媳妇当时接受培训时,被告知“人口生产过剩,已经妨碍了经济的发展。
从1970年开始,国家逐步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1971年国务院转批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