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的两万毅军,就分到了一个足有两千人的辎重营。以前中国历史上的辅兵,大约就只有军医和伙夫两种。这次载湉却打算一步到位,直接照搬最先进的德国陆军模式。
辎重营的人马被分成医疗、侦查、工程、炊事、通讯五个部分,专业程度也许不高,但好歹也是有模有样地建起来了。
如今一场大战结束,辎重营的人马立刻像工蚁一般涌出营地。
伙夫挥舞着铁勺,将一块块热腾腾的熟牛肉从卤水当中捞起,切成一指厚的肉片,掺上盐水煮的菠菜和大豆,包裹在生菜叶子里,装盆运送。
这是德国营养专家特意给清军士兵定制的菜谱,虽然日本民众普遍优良的营养摄入,使得日军士兵的平均身高、体重和骨骼强度都要优于中国士兵,这一点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
但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让士兵在两场战斗的间隙多吃牛肉、菠菜、大豆等快速补充体能的食物,也算聊胜于无。
侦查兵们穿着土黄色、跟泥土仿佛的特质军服,潜出营门沿路布防,时刻监视日军的动向。
电讯处里,罢工的电报机经过一昼夜的抢修,终于恢复了工作。接听员戴着耳麦,不断按动发报器。传译员拿着电码本飞快书写,各种复杂的讯息在文字和电码之间来回转换。
工程兵则扛着工兵铲、锄头、箩筐和一袋珍贵的速凝水泥,开始修补在日军轰炸中崩断的铁丝网、倒塌的掩体和损毁的战壕,同时检查堡垒的横梁、支柱,避免在后续战斗中坍塌的风险。
他们以前大都是北京和盛京皇宫中的工匠,干这老本行的活计倒是又快又好。
当然,最忙碌的还要属医护人员。
因为中医的诊疗资源都十分昂贵,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发展出一套真正有效的军医制度,以至于士兵们往往互相约定,在重伤之后由亲近的人给个痛快,免得避免在剧痛中煎熬等死。
然而培养一个医生的成本实在太高,对此,即便是若桐也不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她只能吩咐太医院赶制各种止血镇痛的中成药,又紧急培训了一批医护人员。
但是跟枪炮制造伤兵的速度比起来,区区二百人的医护团就显得杯水车薪了。毅军的七间伤兵营,开战后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撤下来的伤兵填满了。
留美医生葛华,是唯一一个能做手术取子弹的人,已经忙得整夜未歇,然而中弹的士兵却是数以千计。护士们只能对重伤员进行简单的清洗消毒、包扎止血和粗劣的伤口缝合,然后发一些药丸给他们,产生心理安慰大于实际效果。
然而即便是这样粗陋的后勤保障,也是这个时代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了。
后来随军的美国记者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幸存的士兵们开始自发地帮忙抬担架、烧水,受伤的士兵坐在一边狠狠地抽烟,或是痛骂日本军人,或是喊着他们亲人的名字默默流泪……总之多数人都在竭力忍耐疼痛,很少听到抱怨,更没有人催促医生护士。”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民族。它没有最强壮的士兵,没有最英明的将军,没有最富智慧的统治者,也没有最先进的医学和科学技术,但是这一切的不完美组合在一起,却有一种坚韧无畏、蓬勃向上的力量。”
“就像一棵被巨石压弯了腰的小树,正一点一点地从石头缝里探出枝叶、接收阳光,虽然速度缓慢、姿态难看,但是终有一木成林、傲立天地的那一日。”网,网,大家记得收藏或牢记,.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