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大修重写)

以往,载湉在物质方面一直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从小物质条件优越到了极点的皇帝总有一种“名利算得什么,朕和爱卿们是为了建设国家的崇高理想而在一起团结奋斗”的想法。

然而若桐深刻地知道,人呐,总是要恰饭的。在做一个团体项目的时候,团队建设有时候比科研本身还要关键。

慈禧的人不是像奕劻、荣禄这样贪赃受贿刮地皮,就是像李鸿章、曾国荃那样割据一方,截留财政做土皇帝。连李莲英、崔玉贵这些储秀宫大太监都有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身家。

后党人人富得流油。张謇等人已经隐姓埋名为皇帝的理想奋斗了三年,总不能一辈子饿着肚子,用爱发电吧?

于是皇帝开始借着三门湾事件的东风,给大家发福利,涨工资了。

载澍穿了一身郡王的衣裳,三眼花翎红宝石顶戴,格外气派。文廷式升了从四品侍读学士,赐什刹海边风景优美的湖景豪宅一座、家仆数人、银两若干。张謇在商界混得风生水起,无心仕途,就分了华北织造公司的股份去,安心当他的红顶商人。

就连参与此次事件的进步学堂,也陆续收到了数额不等的匿名捐赠。学生当中的先进分子,虽然没有直接奖赏,却收到了京师同文馆的入学邀请书。各地的进步商人、商会,也被文廷式拟了个单子,悄悄在皇帝那里挂了号。

还有一个特殊的编外人士,就是郑彩云。她身为平民女子,无法接受官爵一类的封赏。载湉原想给她一笔银子,或嫁人或买宅子居住,随她自便。

但是郑彩云深知,自己一个下堂妾,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在这个男人主导的社会中,保存这么大一笔财富。

她从船妓爬到公使夫人的位置上,既结交过三教九流,又见过大人物大世面,磨练得八面玲珑长袖善舞。早在接待德国人的时候,郑彩云就想清楚了,帝党的其他人不是状元榜眼,就是皇室亲贵,怎么也不可能结交她一个船妓出身的下堂妾。

唯独珍妃是这个团队中的异类。若桐既与她同为女子,又像她一样有着一些的独立叛逆的西方女性色彩。郑彩云从若桐身上嗅到了强烈的同类气息,她又极其擅长观言察色。

那日仅仅是在怡和医院门外听医生提了一句“hcg血检”,她便猜到光绪夫妇肯定非常想要一个孩子,才会不惜求助洋人。珍妃整日忙于外事,怎么也不像有时间亲手做女红的人,因此她回到下处便寻来了针线绸缎,开始精心缝制小孩子的肚兜衣帽等物。

数月之后献上大礼,若桐果然被这份准备数月的心意和她观言察色的本事打动了,恰好静澜纱行原本的掌柜有孕,她便向郑彩云下了聘书,将这位领先时代几十年的进步女性收入麾下。

团队建设搞好了,接下来一步的动作,却让大家犯了难。

载湉本想趁着这股东风整合六部,在户部之外成立一个专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工商部,由张謇出任尚书;再在礼部之下,成立一个专管报刊舆论的新闻局,由文廷式或者梁启超出任总管。

可是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动了朝廷的根基,无异于一场提前进行的戊戌变法。

除了巴雅尔和载澍一向不在这种方向性问题上发言之外,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个设想表示了反对。

翁同龢觉得官制是朝廷的根本,在太后仍旧虎视眈眈的时候,不能搞这种大动作。

张謇总结过往经验,觉得这三年里他们发展得如此顺利,就是因为避开了政治斗争,全心搞经济建设的原因。如今正该继续闷声发大财,别去争那些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