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池先生却是典型的大儒形象,他身子比较瘦长,虽然年轻大了,却身板挺直,一脸严肃,行事做风也符合他那儒雅的外形。
看到乔宝莹,点了点头,见她跟刘无好在底下坐下,他也接着开始讲。
而那些才子们自从乔宝莹来了后就有些不专心了,似乎有不少人想过来跟她说话。
乔宝莹想起乡试时汪子渔告诉苏辰的另一道题,是关于海夷道的一些政策与看法,题意有些针对涉外的经济。
她是后世来的人,自然知道海夷道的重要性,而且她现在最担心的是国外的武器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若不是她跟苏辰的官职在那儿,不可能随意出海,她还当真想跟苏辰出一趟去。
待古池先生说完,他的目光慈祥的看向乔宝莹,古池先生今年有五十好几了,老来得女,小女儿还没有嫁人。
瞧着这意思是轮到乔宝莹上台讲些勉励的话来,她还不知道该怎么讲呢,毕竟不是苏辰,腹稿还没有打
好,就赶鸭子上架了。
乔宝莹硬着头皮上了台,就见古池先生坐到了刘无好身边,两人还在谈论展东风的事,瞧着还极其看重的。
乔宝莹在主座上坐下,十几双眼睛盯过来,全部帅哥有没有。
乔宝莹清了清嗓子,忽然想起北边士子的一道题,于是问道:“你们对北边士子的那道对‘海夷道的一些看法’有何感触?”
乔宝莹神来一笔,她也只是随口一说,底下的士子们却全部沉默下来,他们还当真没有注重今年的乡试,毕竟他们都是考中了举人,准备明年会试了,乡试所涉及的知识面比会试时的更加浅显,所以他们根本不屑去研究。
而且今年的乡试对于他们平江府的秀才们是有优待的,苏大人前脚在平江府内冶水,给平江府带来了不少税赋收益,从头到尾他们都看到了,所以平东府的秀才们写下的答案必定比其他地区的写得更加深刻一些。
有不少人还后悔怎么不等到今年乡试,搞不好也能中个前六名呢?
乔宝莹自然不知道这些才子们的想法,她见没有人说话,而那边明显聊着天的古池先生和刘无好也下意识的看向她了,不知道她接下来要说什么?为何说到了这海夷道来。
乔宝莹接着说道:“其实下考场不仅是平时的知识积累,当然还有平时对身体的缎练,眼下隔着会试没有几个月了,该学的你们已经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下来,不是一两个月就能改变的,所以我眼下要说的是你们的身体素识。”
“展东风是我的弟子,我一向要求他不仅要读书,还要强身健体,这一次他坐在茅房边,又逢漏雨的考棚,他能坚持从考场出来,少不了他平时的缎练。”
“其他的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我倒是想给在座的各位布置一道课业,便是将今年北边士子考的题关于岭南海夷道的发展与前景,对咱们魏国的影响等等,发挥你们的思维,各自写下论策呈上来给我看看。”
“此课业没有别的意思,我希望的是你们不仅是考生,也是我大魏的栋梁,除了学识还得关注时政,可明白?”
谁也没有想到乔宝莹说下这么一段话来,底下的才
子们纷纷点头应下,古池先生和刘无好却面色疑惑,待乔宝莹从主座上下来,三人便直接往外走,来到古池先生的书房里,他才忍不住开口相问:“苏大人这是有别的想法?”
他知道苏辰是成阳先生的关门弟子,不仅上面师兄无数,还挺受皇上看重,这一次苏大人说到那海夷道的题,不会是知道了什么内幕吧?
乔宝莹她只是自己猜题而已,就像当年高考,学校的老师都会各种猜题,而这一次她为何这么猜题,她是一直有看京城邸报的,再加上紫金楼和九九楼收集的一些消息她整合了一下,对朝堂上的政策动向有些了解。
她是行商的,对政策很敏感,若不是她是知州夫人,她想她或许就做成皇商了,毕竟看到这些消息之后,她有不少生意的点子,只可惜身份在那儿,她不能涉足太多。
乔宝莹见古池先生和刘无好都一脸好奇的看着她,她只好如实说了,她猜测着政策的动向,显然未来几年魏国会大力发展海夷道,同时他看到了皇上对冶水工程的看重,那么就是想强壮己身了,若没有越国忽然的介入,魏国是想像南越国一样往海外发展的吧。
但凡上位者,也该往这方面想想了,按着她前世的算法,国外应该已经有更高级的武器出现,好在他们也不弱,至少发现了这些武器,再一直研制下去,应该也不会落后到哪儿去的。
乔宝莹的分析令古池先生和刘无好都哑口无声,刘无好是知道她是真实身份,古池先生是不知道的,这样反而让刘无好对她更加另眼相看,巾帼不让须眉。
“苏大人这样分析似乎也没错,以前我去北边做学政之时,也曾有几位同僚说过要关注时事,指不定考题当中就有皇上亲点的题呢。”
乔宝莹点头,接着说道:“我在想这两题更有可能在殿试时出,因为殿试的时候皇上会亲自审题,有可能还会亲临也说不定。”
乔宝莹的话令古池先生重视起来,“如此看来,我得叫他们仔细落实这道题才行,今日多谢苏大人提点他们,若是真的猜中了,咱们平江府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