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继续留守青山研制药术,他比当年的文宇温柔多了,他会时不时的给莫情和乔宝莹写信,青山的暗探到处都是,尤其是乔宝莹开的九九楼,要给两人送
信那都是很简单的事。
他一个人住在这寂静的青山其实挺孤单的,乔宝莹和莫情收到小童的信的时候,还说要不要邀他来平江府聚聚,这孩子也快到适婚的年纪,与其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不如多看看外头的世界,免得像当年的文宇一样,走了极端。
莫情也有同感,正好平江府的秀才们马上要乡试了,他们家的展东风一直呆在学院里,这几日才回来的,苏辰不出远门,天天在家里辅导展东风的学业。
像九日关在密室,九日呆在茅屋边上的事都已经做了,展东风却是挺了过去,不过事后有点虚,看着师父苏辰就忍不住想问乡试当真是这样的艰辛么?
苏辰只说这是最差的运气分到茅屋旁边,而且那会儿的环境比这两次考验他的还要恶劣,不仅环境不好,这天气多变,可能还会着凉,同时吃也吃不好,却还得不停的答卷,身心都会受损,若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徒有一身本事都没用的。
乔宝莹听着师徒两人的对话,心里头捏了一把汗来,她打算等展东风下考场的时候,给他准备一件军大
衣,管他款式怪不怪异,有了这玩意既可当衣服穿还能当被子盖。
只是这大衣里头还得检查翻看,她不能缝起来,看来设计上得好好想一想。
乔宝莹亲自动了针线,自京城的那一事之后她已经好久不动针线了。
小衍儿的衣裳都是找人缝制的,没有穿过乔宝莹亲手做的衣裳,这一点上她惭愧,但她以后也没有打算给孩子做衣裳,她觉得自己的手臭,第一胎的时候做了那么多的衣裳全部被她收了起来。
用了三日的光景,乔宝莹将大衣弄好,拿出来给苏辰看的时候,苏辰挺高兴的,这东西不错,很适全穿入考场。
同时京城里的汪子渔来信了,他师父是禄木大人,禄木大人自然不会给苏辰写信的,得避嫌,但汪子渔就成了他师父的传话筒,给苏辰分析了一下近年的考题,还说了眼下朝堂上的一些时事。
这一次讨论到了水利工程与海夷道。
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南北的才子考试,谁也不会知道
这其中哪道题会出在南方士子手中还是北方士子手中,但可以肯定,时事论策当中提出这两道题的把握很高。
同时也看得出来,皇上很重视水利工程惠民之举,以及对海外行商与交流的重视,前者多是苏辰在平江府冶水,使粮食产量翻倍的举动令皇上对这一块有了很大的重视,后者却是整个魏国接下来要发展的方向。
乔宝莹听到这道题的时候,她忽然笑了,苏辰也是开心,“若是出的水利工程这道题,展东风还跟着我去过现场,要是他都答不好,相信南北士子当中也没有几个答得好的。至于海夷之路,自两百年前的先南越开通了海夷之路后,就一直有人出海行商,眼下风向变了,恐怕会涉及到与海外的人打交道。”
乔宝莹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她倒也想知道苏辰对海夷之路的看法。
苏辰想了想忽然说道:“等我以后告老还乡,莹儿,咱们两人就出海看看,我也想出去看看外头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说起这话,乔宝莹也动心啊,后世的国外她知道,但这个时代的国外是什么样子?可是要等苏辰告老还乡之时,就像成阳先生一样么?到那个时候他们两人还走得动么?
夫妻两人相视一眼,都知道了对方的疑虑。
苏辰叹了口气,“不然等我回京述职之时,我到时抽机会带你出海。”
乔宝莹点头,她知道这事有多难,如果苏辰再次入京,职位上必定会有大变动,就算不是丞相位,也一定是三品官员。
至于海夷之路的一些看法,乔宝莹倒是有不少看法的,结合前世的一些知识,于是这一晚上与苏辰聊了很久,开始苏辰聊到的不少观点也令乔宝莹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
但经过与乔宝莹的沟通,苏辰似乎有不少事情被点醒,连着武器都有了新的认识,那这些行商之道,自然他更信服小媳妇的。
转头苏辰便与展东风对这两道题来了一次长谈,在苏辰的指点之下,展东风进步真的很快,他最近写了
几篇赋,苏辰都有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