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和平年代,黄金的价格就会越发平稳,反倒是文玩经常会出现一些天价货。
也就是八九十年代那个风潮之下,南方许多人捞到了第一桶金,也开了眼界。于是这附庸风雅之风也就随之盛行了起来,那些所谓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率先把部分资金投入到了古玩行当当中。久而久之促成了一种风气,滋生了许多文物贩子下乡去农村寻找那些散落民间的文玩。
那阵儿,国家也没这个特别重视的概念,单说一个明朝的香炉也就撑死了几十块一百块不等,看似不多,但实际上,在人均工资只有几十块的年代当中,也已经算作是一笔大钱了。
那个年代,有人能用一个月的工资来买一个别人眼里的破烂,那也算是一件十分有魄力的事情。然而那个时候,去南方大浪淘沙的年轻人多为大城市里大院
儿里的孩子,这些孩子接触新鲜事物比较快,又有冒险精神,所以往往能在南方混个出人头地,再不济也能算得上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这人啊,见得世面宽泛了,自然而然说的话也不一样,忽悠人的本领自然也就强了。用马二旺的父亲也算是穷则思变,和同村的人去泰山里面淘换了一些小玩意儿,放现在兴许不值什么钱,那个时候,马二旺的父亲把这些东西还了钱,顶天最后也不过是用来买米买面,兑换一些生活必需品来补贴家用罢了。
也就是那个时候,马二旺家与一些文物贩子有了一些交情,一直到九十年代一批严打,死了好几个,这联络也就断了。
若非今天陈阳提起来,马二旺还真就想不起来,他们老马家还真有人后来做起了这档子生意。只不过,不再是像以前那样打擦边球,挖墙脚,做的是那种见不得光的事情。
老马家的这个人,做的就相对高端一些了,是那种正儿八经的文物拍卖与鉴赏。据说是在什么国际上非
常出名的拍卖行里面工作,年收入都是百万百万的。只是后来,在城里安家落户了,乡下的穷亲戚也就联系的少了。
“这犊子我爹从我小的时候就说他是属白眼狼的,这话可谓是一点也不假。去了城里有了钱,就再也没回过老家,似乎是嫌弃我们这些穷亲戚给他丢脸了。”马二旺恶狠狠的说着,似乎是对于这人颇有怨念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