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之上
1974年,为了与格鲁曼竞争米国海军的订单,麦道公司推动国会军事委员会批准了新一代战机的研发需求,在这份研发需求上,明确规定了新一代舰载战斗机必须具备的属性:多用途,可以用一种飞机完全取代由现行f-4“鬼怪”、a-6“入侵者”、a-7“海盗”以及f-14“熊猫”构建的复杂舰载战斗机联队以减轻航母的后勤维护压力,同时,这种飞机也必须廉价,以适应大规模装备的需求。
一共有三支团队参加了这款新型战机的竞标,其中,通用动力公司联合凌-特科姆-沃特公司选择了单发的yf-16方案,麦道联合诺斯罗普选择了双发的yf-17方案,而格鲁曼选择了发展廉价版“熊猫”的f-14x方案。
1975年,竞标结果尘埃落定,yf-16方案失去了米国海军的订单却被米国空军看上,
并由此发展出了一代经典战机f-16“隼”;yf-17方案成功赢得了米国海军的青睐,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战机就是f/a-18“大黄蜂”,这款战机即将于今年正式进入米国海军服役,而只有格鲁曼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这对于基本上靠米国海军订单吃饭的格鲁曼来说,无疑是一声惊天噩耗,失去了下一代舰载机的订单,意味着格鲁曼公司将面临无米下炊的恶劣局面!
格鲁曼当然不甘心这样的失败,好在还有点时间,前期签订的米国海军f-14“熊猫”订单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生产交付完毕,在这段时间内,格鲁曼必须找到公司延续生存的办法。
最终,他们还是将目光投向了自家的拳头和王牌——f-14“熊猫”。
既然麦道和诺斯罗普宣称f/a-18“大黄蜂”的优点是多用途和廉价,虽然这后一点已经被其研制过程中不断追加的研发和装备预算多次
打脸,不过这是所有军火商的惯用伎俩,大家都心知肚明,没什么好说的;为了差异化竞争,格鲁曼为新f-14战机选择的发展方向是——将其强大的作战性能发挥到极致!
于是,在米国海军中某些“猫粉”的支持下,一项名为“超级熊猫-21”的计划悄悄地展开了,因为格鲁曼相信,在苏俄咄咄逼人的压力下,米国最终还是需要一架威力强大的战机来震慑敌人,而不是一堆廉价的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