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上一章的章节名写错了,应该是:一起学根雕吧。
眼看着家里的生意暂时都不需要自己操心了,林悦这才来到了杭城,开始正式跟苏父苏母学习。
苏父先考验了她小学一两年级的内容,确定她都已经掌握之后,便开始按照当下的教科书给她上三年级的语文算数。
苏母则每天教林悦一个小时的英语,前期自然主要是发音练习。
除此之外,书法和绘画也一样不能拉下。
还有早晨的晨练也依旧跟着苏父进行,大部分时候去湖滨和那群老头老太一起,有时候也跟着苏父单独上宝石山山顶呼吸吐纳。
林悦已经读完了三本儿童启蒙国学,苏父便开始教她唐诗宋词以及诗经。
因为觉得林悦的理解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孩子,苏父教诗的方法非常灵活,往往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教什么,而不局限于顺序一说。
比如在湖边散步,看到柳树便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看到断桥边残荷,便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回忆盛夏时的美景。又比如下雨时,便会教林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催诗末用西湖雨,且送新凉入帝城”等等。
教诗词的时候,除了解释每首诗词的平仄韵律以及含义,还会跟她聊诗词主人的种种有趣的故事。
练习书法时,亦会常以这些诗词为模板,将几方面都结合起来。
虽说初期苏父吟诵的这些诗词,林悦大多也都能背上几句,毕竟好歹前世她也有高中文化,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诗词也特别感兴趣,但像苏父这样几乎是看到什么就能吟诵什么,垂手可得信手拈来,仿佛压根就无需思索的水平,她还是拍马都远不及的。
更何况,苏父还能将各种十分有人生哲学的故事溶于诗词之中,这,也同样是林悦前世所忽略的。因此,不管是所学的东西是自己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林悦一律以认真的态度对之。
除了国文,其他诸如绘画书法,苏父也是一并的底
蕴深厚。
为了能让林悦更深刻地感受书法的精髓,苏父还常带她去各个古迹转悠,教她怎么欣赏那些碑刻,以及如何攫取精髓更好地临摹。
绘画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直接去山上写生,一张张地画树叶,一块块地画石头,一棵棵地画树干,一朵朵地画花儿,甚至有时候还会观察个老半天蚂蚁虫子的形态。
苏母负责的外语也没有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在林悦能准确地发音之后,同样也是看到什么就让林悦学什么,还时不时地教一些短句相互对话,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着林悦的口语。